小学语文教学中“多”与“少”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6074 浏览:210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最为基础又最为诗意的一门课。以小学到大学,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母语为载体,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或演讲、或言论生动地传递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启迪着这个国家或民族人们的心智,滋养着它的一代一代的子孙们的精神家园,扶持着他们以稚嫩的幼童走过躁动的青春形成一个安静以容的成人期。然而,今天这种语文课原本有的实用、丰富、渊博、唯美却渐行渐远,学生以语文课上感受到的不是心灵的悸动和精神的惬意而是浅析的枯燥与练习的琐碎。这种近况主要体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多”“三少”上。“两多”即:教师讲的多和学生习题做的多。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夸大的是读,而读的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学者。中国语言的涵咏性很强,这是东方民族直觉思维的结晶。西方文字讲究语法原则,这是西方民族长于思辨的结果。王力先生曾说:“西洋文字是法制的,中国语言足人治的。”所谓“法治”,是讲究规律和逻辑,追求严谨和精确;所谓“人治”,是讲究直觉感悟,追求韵味传神。
中国古代私塾先生教童子读书,逐日晨起,沐浴晓风,诵读经典,琅琅书声,响遇行云。而教者则如百草园中那位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声琅琅中沉醉得“拗过去——拗过去——”。这是一种真正把握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字精华的教法。中国文字有四声特点,行文讲究韵律,很多文章只有读出声、念出音,其内涵、意蕴才会显现。然而,不知以何时起我们的教室里鲜闻琅琅书声,代之而起的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演讲”之声,这个人滔滔不绝,大到一篇文章的布局,小到它的一个标点,充分地、极尽能事地讲解。当然适当的讲解也未尝不可,寿镜吾老先生们也讲解,但那只是一种笼统的,点到为止的讲。而我们今天的讲则是拿着手术刀将一篇课文一层一层剥开来讲,将一字一词拆开来讲,直讲到学生云山雾罩,只见眼前,不见远方,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在庐山的峡谷间左冲右突,永远也见不到真正的庐山真面。中华语文是举世公认的精美瓷器,却让不懂如何欣赏她的人把它砸碎了还要一块一块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去探讨、去浅析。这是一种庸俗的科学主义语文教法,这种教法把中国文字的文化集成性、四声音韵性、内敛蕴藉性、直觉朦胧性以致终极的唯美诗意性扼杀殆尽。
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做的多”。语文练习题五花八门,铺天盖地,把中国语文大卸八块,做得学生昼夜不分,头昏眼花,腰背酸痛,思维迟钝。这种所谓的题海战术,以学生做题的随意与盲目遮盖着部分老师的一种广种薄收的懒汉思想,以本质上违背了学科知识练习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做”是练习,“训”是老师的指导,“练”是学生的实践。只有练习结合,师生互动、合作才会使“做”变成语文的实践。而这种教师为备考而进行的刻板、机械、孤立的“做”不是练习只是“操练”。
与前者“两多”相反的则是“三少”。即学生“思索的少”、“阅读的少”、“习作练习的少”。
悠闲出深思,情闲能逸致。出神与发呆是思索的状态,但纠缠于语文琐碎的知识泥潭中的学生们,没有出神与发呆的时间。学习如作画,中国画讲究留白,留白即是给欣赏者一个揣摩、品味、思索的空间,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语文学习更要如此,它的蕴藉内敛性,朦胧诗意性,不是一个解词,一个析句就能解决的。语文学习必须给学生留白,只有留白方能使学生的思维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而基于应付考试的教育教学使中国学生已完全陷入题海不能自拔。以小学直到高中,学生在期间苦苦挣扎几近淹死。这也是学生考上大学后有如解放般的奔入网吧终极无法完成大学学业的理由之

一、更是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的重要理由所在。

其次,学生阅读少。阅读,尤其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默读,可以促使学生思索。这种时间和空间就是一种留白。而大量的阅读加上老师正确引导点拨,学生会有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
其三,学生的写作练习少。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但现在的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做语文练习题,大脑被支离的语文知识塞满,没了悠闲出神的时光,多了对枯燥语文知识的反感,加之社会上应试之风的强劲,学生的生活被圈禁在四堵墙之内,少了与生活的接触撞击,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的作文成了无源之水,作文练习成了缘木求鱼。而教师则忙于批阅那一道道看不完的语文习题对学生的作文只一个“阅”字了结。学生一学期少之又少的几次作文得到的评语则是千篇一律的几句话。而学生的背作文、套作文还被老师赞其为学写作文的捷径。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承担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师就是这个家园中的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我们不能让这种缺少诗意的语文教学将富有情感的语文课风干成实验室中的枯叶蝴蝶,我们运用自己的聪明让我们的语文课彩蝶纷飞,布满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