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5672 浏览:15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新课标更加具体提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进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对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充实,而且克服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中枯燥乏味的缺点,使语文课堂布满乐趣与活力。但是语文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甚至依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

(一)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

笔者观摩过一门公然课《济南的冬天》,课堂上教师长时间播放制作精美的课件,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和视频,全面展示了背景先容、景观图片、重点概括,甚至语句浅析、主旨思想以及相关答案等一节课的所有内容。而结果是学生观看课件津津有味,但语言赏析以及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却大为减少。最后导致本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喧宾夺主,诵读品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大大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虚拟化

个别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播放制作精良而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而学生也就常常停留在对虚幻的出色画面与声音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却印象不深,导致本来希望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终极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以前。

(三)学生主体地位边沿化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原先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师生直接交流与讨论,逐渐消失于虚拟的光、声、图像的展示中,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留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时间培养学生的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不佳。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中学语文课改固然倡导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提出了全面和谐的语文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以声音、影视等多媒体语言替代传统的文字语言。作为教师,应当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积极寻求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上风,终极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具体来说,应以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正确熟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主要手段。使用多媒体展示声音、图像绝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过程。以整合的角度来讲,多媒体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内容,更不能代替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论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内容要以“虚拟”走向“现实”

所谓教学内容要以“虚拟”走向“现实”,是指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图像等“虚拟”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师、学生的“现实”互动充分结合起来。如笔者观摩过《秋天的雨》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雨中秋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扇子一样的银杏树叶、邮票一样的枫叶、色彩鲜艳的菊花、散发着香甜气味的各类水果等等,让学生眼前一亮。在学生余兴未尽时,教师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以“虚拟”走向“现实”,带着秋天的雨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秋雨带来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教学效果极佳。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作为“人”的因素介入课堂,其主动性是任何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多的人文色彩,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改的精华,积极探讨与反思多媒体技术的上风与劣势,根据教学需要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遵照辅助性、有效性、启发性、灵活性等原则,利用恰当时机突出多媒体技术的上风,以而使语文课堂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布满浓浓的人文气味,终极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