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8447 浏览:822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文如同做人。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谎言、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开始关注“人”和“文”之间的融合。目前,学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局面十分严重。即使写人,这种“人”也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不是唯一无二的“自我”。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该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一、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的理由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如社会和学校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一味地夸大要多唱颂歌、赞歌,明明是假的,也要粉饰。如封闭教学,封闭写作,沿用过去那套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策略。如老师牵手,学生制模,老师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定调,而学生仅在设计好的模具上做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情感的产生、进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血液,为文者都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敬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假如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垂世而行远”。

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

结合平时的作文练习,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1.专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由于情感只能以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感受生活。2001年高考范文《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由于专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她能在作文前,将邻近的一件小事、一丝心绪顺手拈来,写入作文中,写出她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波涛,以而获得极大的成功。下面摘录文中的几句,以了解作者情感脉络的大概:
“高考在即,忧虑与紧张总陪伴在我的左右。”
“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坐在了电话机旁……”
“七点,七点半,八点半……老师怎么还不来电话。”
“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
“老师,您说要来电话呀!为什么不来?您说过的话,难道不算数吗”
这里不是做着“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全然是作者情感的真诚表白,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
高考前,这位考生很希望自己尊敬的老师给自己以鼓励与安慰,然而,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守信用,使得她非常失望和伤心,于是借“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向自己的老师“吐一吐心中的话”。也就是这,深深地感染了阅卷老师,以而激起感情的共鸣。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四周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教育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索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假如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假如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浅薄应之,要么拼命。
2.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轻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实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假如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怀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重视阅读,在阅读中丰富情感。阅读是写作的活水,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客观地讲,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近况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不堪其苦,无暇旁骛,根本不可能去读课外书。另外,现今格外活跃的图书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沉醉在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中。这些,都因缺乏选择与鉴别,导致盲目性,阅读质量低下,情感的单薄、肤浅。为提高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平时教学中,我着重以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看“时文”。“时文”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像《花季雨季》、《正是高三时》等,极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实施“感情充电”。在晚自习的后20分钟,采用大文章教育的方式不中断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生活,丰富感情。2003年高考,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均匀成绩分别名列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2006年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均匀成绩理科班名列平行班第一名,文科班名列油田第一名,艺术班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其成功之处不能不和整个高中三年的积累有直接的联系(每届约有500余篇时文)。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严格把关,适当阅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不仅无害,而且受益无穷。
4.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并未几。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由于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鉴戒作用。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索,要深刻的熟悉,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不足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熟悉再熟悉,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熟悉上升为理性的熟悉,将浅层次的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对中学生来说,有这样三种写作形式:日记、周记和大作文。针对高中学习的紧张性,教师应恰当处理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平时教学中,我贯彻了“强化周记、精练作文、灵活日记”的教学思想。“周记”的写作形式多样:摘抄式、命题式、话题式、选题式等。“作文”的写作要自成系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高考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3年高考作文,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也如此。《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以她的真诚,实信,感动了人的心,而赢得了高分。
新课标的诞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新课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讨、总结和完善,就一定能全面优化学生作文心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责编/董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