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4025 浏览:95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呼声四起,甚至由“淡”到“弃”,这是由现行教材与考试内容造成的。教学缺乏系统性,高考缺乏针对性,教师涉及文言句式及其他语法现象时,也只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学生更是一贫如洗,初中教学也不讲语法,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很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都不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很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汉语也不例外。现在人们学英、法等外国语言,要探讨他们的语法;难道学习母语,就可以置语法于不顾,只凭所谓的语感和贫乏的语言吗?鉴于高中的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时适当地进行语法教学。

一、高中语法教学的实效

(一)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领悟内涵的重要帮手。“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叶圣陶),一个人的思想要让人家知晓,就只能靠语言。王国维以为,文学作品达到最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我们高中语文课本选用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在对文本的深入浅析时,语法知识的重要量就显现出来了,它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句、段,增强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句法很复杂,句意很难懂,但只要你对其进行语法浅析,找出句子的主干一“事实为明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它表达的意思是:这次事件证实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的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长句,假如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无法对句子成分作浅析,就很难捉住句子的要点,理解起来就很茫然,不知所云。

(二)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文言文中词义、用法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提出的目标是:“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作用与用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清楚汉语中词的分类。懂得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性的变化,这样才能分清文言中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中词的词义、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活用;要讲清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定句等,也离不开汉语语法知识,应先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弄清句子的成分。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特殊。所以称之为特殊句式。比如,“沛在?”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沛公在哪里?”古代汉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倒装现象,假如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基础,是很难正确把握的。

(三)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解答高考语用题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涉及语法题,如改病句、对对联、句子扩展和压缩、仿用和变换句式等。病句的类型大致为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清、分歧逻辑等六种,其中大多数是语法毛病,要正确作答,是需要有一定语法知识的。
比如对对联:(2004年山东,全国I)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____。
祖国山河好____。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
第二题内容上的要求同第一题,形式上则更为复杂。“冬去春来”是由主谓式构成的联合联系短语,“千条杨柳迎风绿”是主谓结构,“绿”是谓语,其中“千条杨柳”是偏正结构。对下联也必须是相应的形式。
比如变换句式:(2006年天津卷)请将下面的译文改成三个短句。
“传统的现代化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进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核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宾语之前有复杂的定语,可以将长定语抽取出来,使主干成分成为一个句子,再将定语分拆开,组成三个短句。

二、高中语法教学的操纵

(一)重基础
语法是各种音义结合体的结构规律,它的单位就是按语法规律进行组合的语言中的各种音义的结合体,共有四级:词素、词、短语(或词组)、句子。教师要利用时间,给学生作扼要教育论文的说明。讲词素,要明确它的语法作用在于用来构词;讲词,要明确它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讲短语(或词组),要明确它在语法组织中是一种临时性的单位(除固定短语外);讲句子,要明确它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语法规律构成的,具有一个语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
总而言之,语法教学要重基础,也就是要讲清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清词性,一是弄清句法。讲清词性,最好把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讲。一个词的词性会由于语境而临时转变。词在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位置变了,词义也随之而变。
如:“在”这个词:
①我在家。(动词)
②我在家读书。(介词)
③我在读书。(副词)
弄清句法,要跟学生讲清句子的基本句序、句型特点、语法规律。现代汉语中,句子里词与词的句法联系主要依靠语序来表示,句子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分——句子成分组成的,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各个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各个成分在句子中也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一变,它扮演的角%——句子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他出生在福州。”和“他在福州出生。”“在福州”这一短语在这两句话中,位置不同,它在句中的成分也不同,前一句是充当状语,后一句是充当补语。
(二)辨特殊
在讲清语法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辨清特殊语序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出现一些语序特殊的倒装句。
如孙犁的《荷花淀》里,水生嫂问她丈夫说:
“怎么了,你?”——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这是由于水生嫂首先急于关心丈夫的情况,所以先问“怎么了”,然后再补出主语“你”。谓语提前,客观上起了夸大谓语的作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也有一句:
“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移到名词后面。
作者在苍茫的月光下,经过幽僻小径,来到荷塘边。环顾四面。黑洞洞的一片。定语“蓊蓊郁郁的”移到名词中心词“树”后面。正夸大了“蓊蓊郁郁”的氛围,突出显示作者在月色朦胧下看到的荷塘四周的景象,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实感。
由此可见,句子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往往有夸大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三)显趣味
语法学习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又显得枯燥乏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