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升华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8072 浏览:820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材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练习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习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健康和谐地进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小学生
当前,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容忽视。“面向每个孩子,全面提高素质,造就具有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是小学语文乃至整个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对学生主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呢?

一、找准渗透点,落实德育实效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不是单纯地使学生受到某种思想教育,而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要积极探讨课文中和学生思想感情的结合点,捉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并使之产生共鸣,以而使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

1.剖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新课标指出:“语文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根据语文科这一特点,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识字、造句、作文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思想性”因素,自觉在讲读、启发、引导等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如《詹天佑》一文,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先容故事背景时,要简述中国近代屈辱史,说明科技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讲读课文时,使学生懂得当时的中国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以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政治上侵略我国的时代,詹天佑毅然挑起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举,是向帝国主义显示中国人民意志的勇敢行为,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以而使学生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总之,教学中留意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学生思想觉悟就得到了提高,就能获得思想教育的成效。

2.相机点拨,落实德育实效

我在教学中发现,小学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都有各自的特点。一般说来,他们对道德概念没有真正掌握,还没有明确的道德信念,有时出现糊涂观念。如有的学生把不守纪律看作是英雄行为,有的学生把同学打哭了,还觉得“很勇敢,很自豪”。
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语文教学中,留意利用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的壮举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后积极回答:由于暗堡建在桥上,离河底有一人多高,放在河底作用不大,两边是光滑的斜坡,包放上去都滑了下来。这时冲锋号吹响了,我军快冲到暗堡前了,假如不马上炸掉暗堡,我军就会有很大的伤亡。在这紧急时刻,董存瑞绝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托住了炸弹包,炸毁了暗堡。他的这一壮举充分展现了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接着我启发引导学生,把不遵守纪律当作是“英雄行为”以及把打骂同学看成是“勇敢、自豪”的事,拿这些事情与董存瑞相比,通过自然渗透,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而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二、巧用渗透法,推动教学论文道德内化

教学实践证实,教学中运用渗透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德,并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在指导朗读中渗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浅析和理解,更有利于对语言文字深刻感知,在“动情”的朗读中“悟理”。如《再见了,亲人》有一段课文写到:敌机来了,大娘有两个人要救:一个是她唯一的小孙孙,另一个是志愿军伤员。在指导朗读这一段时,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设想一下,此时此刻,大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可是她为什么“狠心”丢下心爱的小孙孙去救志愿军伤员呢?这一连串不足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这样,学生就能读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以中也让学生受到大娘伟大情操的感染和熏陶。

2.在辨词析句中渗透

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字、词、段的理解和把握其中深层内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世理,使思想得到升华。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可紧扣“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思索:(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2)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3)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以上渗透策略分三步进行:一是“感知语意”;二是“联系深思”;三是“细品明理”。通过层层剖析,突出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及其迸发出感人心魄的巨大气力,使学生以中受到教育,推动教学论文个性成熟,稳定。

3.在入情入境中渗透

对于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作者描写的情境,运用图片、幻灯、音乐,加上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策略,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更好地理解课文,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个假旅行,学生的情绪一步步被强化,最后由漓山河水的美,自然而然发出对祖国山河美丽的赞叹,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把握渗透度,指导行为实践

“度”就是适度,恰到好处,教师应在“道”的感受和“情”的感染中,恰到好处去相机点拨,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精确、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能借题发挥,节外生枝,也不能生拉硬套,牵强附会。
一篇课文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但思想教育受教学目的这个“度”的制约,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发,而应留意突出重点教育内容,做到一课一“德”。如《登山》、《挑山工》,教学中通过难人物的剖析和讲解,推动教学论文思想迁移、导之以行,让学生明白假如我们能有挑山工的骨气,列宁的勇气,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同时,还凭借教材德育内容进一步把学习的思想推向,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童第周身处逆境勤奋学习,牛顿面对嘲笑仍刻苦钻研,李时珍遍尝百草编写《本草纲目》,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以而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品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地进展。
“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与思想的结合点进行有机地、自然地教育渗透,激“活”课堂,重视主体介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才是“百年树人”的精华所在,更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