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9425 浏览:1332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文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而语文教材,尤其是其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上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追求其内隐的对精神和人格素质的深层文化本质,通过阅读课文、浅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没有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即是没有了灵魂,实在际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观。毫无疑问,它是应该被抛弃的。但语文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艺术性,人文性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以及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对语文德育的渗透颇有体悟,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渗透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人文关怀

师爱包含三个层次,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师爱的教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的熏陶?师爱不必刻意包装,也无需造作。师爱是极为平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是极为平常的一声言语、一个抚摩,是极为平常的一次赞赏、一次批评。一天,我听一个教师上《春》这篇课文时,他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像什么。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了,老师面带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这位学生站起来之后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全班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的脸胀得通红。老师于是走到的身边,轻轻地抚摩着他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并轻声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关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终于说出来了。老师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夸他说:“说得真好,棒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假如没有老师关爱的言辞、微笑的鼓励,这个小男孩在同学议论声中是绝对难开口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陷于尴尬、冷场的课堂异常地活跃起来了。一堂好课洗尽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爱心在支撑吗?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育即生长,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既具可塑性,又日趋定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潜移默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讲述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重点讲述他双腿残疾后与“心魔”作抗争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理历程,并向学生先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卫国,不幸致残眼盲,可他身残志不残,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在编辑部遗失他的首稿后并不气馁,象蜗牛一样又第二次写成此书。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索:当自己碰到困难、挫折时又将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
课后,学生纷纷找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阅读,并及时写下心得感受,很多学生对自己过去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时,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真情实感便洋溢进了他们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们。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表示,创造性地施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获得思索。

三、用丰富的情感构筑课堂,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他们的交流、对话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走势感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教师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思想的奔腾,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
我们在挖掘文中情感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由于我们情感倾泄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训:《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教过几遍,学生反映不错。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被朱自清那绝妙的景色描写所感染,不觉大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台下鸦雀无声。自得之余,我瞥见学生无动于衷。原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水平与教师还有很大的间隔,你感染了,音调唱高了,学生不以为然。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来读,讲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七嘴八舌后,终于把学生以家里的山塘夜景中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来,师生的感觉都不错。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进展。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探讨课题。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职业中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