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3-12-31 点赞:3598 浏览:108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的正确取向引导为主要任务。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原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呢?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德育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体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和学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应该如何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以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此外,我还通过讲解《望天门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学好文化,报效祖国。总之,我总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效果良好。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存活和进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技,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的痛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以我做起,以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存活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共鸣。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此外,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等环保类文章时,要耐心地讲析雨林在我们生命和生活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生物群,其本身在生长的过程中还源源不断地供给生命赖以存活的氧气,以而引导学生要保护绿色植物,尽可能的种植花草树木,来保护、改善我们的存活环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骄纵任性等缺点,尤其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得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以集体的协作联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存活,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熟悉,以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的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如教学《鹤群》一文,当讲到第二、三个场面——鹤作为个体较量中的弱者,凭借着集体的气力和勇敢的精神,打败了看来异常强大的苍鹰,并救助伤鹤时——引导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去克服人生中的困难和打败生活中的敌人。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故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以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以为世上无爱心以而把自己的爱心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熟悉,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假如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似乎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体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情况教学论文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在教学《小巷深处》时,浅析到“我”——一个弃婴——在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养母)靠她自己在烈日下卖冰棍辛劳赚来的微薄收入把“我”养大时,引导学生思索并讨论:三、五十年后的今天,独生子女在面对多个老人的情况下,我们、他们应该怎样对待家中的老人?又应该怎样对待社会中的那些孤寡老人?为家庭、为社会我们应尽一份怎样的责任?引导学生以小就要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这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具有深远的作用。
另外,语文教学中还可渗透谦虚上进的教育。韩愈夸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两小儿辩日》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欢快创造中学习语文,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变成喋喋不休的老夫子。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教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梁碧,贵州桐梓县第五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