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教学中情感霸权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3958 浏览:126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文和读书素有“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之说,《语文课程标准》也对语文教学的“冶情”功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这本不是件坏事情,学生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思想的净化、人生的洗礼,可谓一举数得。可不足是,目前的很多语文教学却呈现出情感泛滥之势,特别是在各级各类的公然课之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人文性、情感性、哲理性比较强的文章进行教学;第二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含情脉脉,大量运用排比句,简直成了“脱口秀”,煽情到足以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程度:第三体现在教学媒体的运用上,震撼人心的图片、入骨入髓的音乐俨然成了教学不可或缺的情感促发剂。
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情感霸权。
曾听过一节《在大海中永生》,在哀乐声声中,送别场面的图片逐一呈现,教师低回婉转地、泪光闪闪地朗读着课文,此情此景中,教室内呜咽一片,有的学生甚至都泣不成声了。这是节成功抑或失败的课?我们姑且不去质疑执教老师的情感真实与否,试问学生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们落泪?这篇课文的情感主旨不仅是悲,还有敬。脱离了大量背景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不置身于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次咀嚼和思索,仅凭着教师所营造的这种氛围而落泪,不免沦为了情感的奴隶,而教师很显然成了情感霸王,充当了冷漠的情感杀手。
也曾听过《爱如茉莉》,教师带着学生大谈真爱,而且言之凿凿地说“平淡无奇”“相濡以沫”才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学生也禁不住地随着唯唯诺诺,乖乖地做着教师出的“情感填空题”。我们需要这样的情感引领吗?当然不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这样一来,我真难想象经过单一的“平淡无奇的爱”克隆的学生将来如何面对《刑场上的婚礼》那样“大义凛然、生死相依的爱”。我们感动于“平淡无奇的爱”,但并不能排斥“轰轰烈烈的爱”“海枯石烂的爱”“刻骨铭心的爱”。教师的“短视”“弱视”但又无比“强势”的情感霸权行为,会让学生情感的正常进展饱受“走弯路”的折磨。
如此,是否意味着情感以语文教学中淡去,重回“八股”的教条中去方为真正作用上的语文课吗?当然不是。情感、人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够也不应该被抹杀,只是更要关注情感的真实性和适切性,教师绝不能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而把情感作为教学的法码恣意地挥霍,下好情感的套子让学生往里头钻。把好情感的舵,笔者以为得做到以下两点:

一、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

有不少教师片面地以为某某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深厚,一定得让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才不枉一番教学。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所谓的情感不可能孤立地有着,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的形式和韵律才是实现情感激发最本位的策略。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习得语言为核心价值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教学实践活动,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基于文字的情感才是真的情感,“自得而忘言”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价值的本末倒置,千万不能让情感篡夺了语文教学的高地。

二、语文教学要多“呈现”精“引领”

语文教学永远无法回避人文性,但是我们教学时不能打着其幌子而为所欲为。每篇课文都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固然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是一些辩证、统一、矛盾、对立等规律性的熟悉和体验是得以完美诠释的。我们呼唤教师的教学风格,但是并不能与这些规律相抵触。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之中不要过早地用“自己的结论”来进行所谓的“引领”,让学天生为自己的复制品,而是“呈现”给学生更多的不足窗口,让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关注、有所触动、有所思索。就比如给学生埋下情感的种子,待到某一个人生的瞬间它会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萌发。而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终极追求。
总之,只有以教学价值观上正本清源、以教学实施对策上立足语言,方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