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学生课外阅读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3885 浏览:97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就“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教学论文”的调查所暴露出来的不足,指出组织读书报告会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通过读书报告,不仅能激发同学们读书兴趣,同时能加深对文学基本特点的理解。为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教师的引导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报告会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思想启迪者。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在瑞士第40届达沃斯论坛上,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表示:“我真正担心的是‘深度阅读’的不足。当全世界都在使用即时通讯设备时,人们就越来越少地将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书籍和杂志等等了”。相对于深度阅读的浅阅读,在现今社会普遍蔓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在校大学生。有学者以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的退化”。前些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进行了讨论和探讨,而对高职这一大学生群体的语文教学探讨是相对不足的。笔者利用授课之便对高职学生开展了一次题为“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教学论文”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一年级110份,二年级90份,收回2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被调查男生80人,占40;女生120人,占60。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型、理由、目的,有着不足及解决办法、对生活、思想影响等内容。调查发现现在的高职生阅读情况不容乐观。14.3的同学一学期内未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即使阅读,也只是一些娱乐性、消遣性的杂志。很少涉猎文学作品,即使涉及,也很少阅读经典著作,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有深入了解和探讨的“深度阅读”。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对大学生课外阅读深深的思索。
有专家以为,根据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着差别,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教学主要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以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语文的教学作用。但丝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课外阅读。
基于高职语文教学实践,我以为除了开展其他卓有成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之外,组织读书报告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读书报告会,是以一(或多)个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确定一定专题的读书心得感受交流活动。通常由读书学习较优秀的同学作主题(演讲)报告,并安排相当数量的学习进步较大以及学习了指定专题后有较深感触的同学上台发言,以而形成一种由指导教师引导的、优秀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踊跃跟进的学习交流氛围。组织得较好的读书报告会往往可以达到报告人投入、声情并茂;其他同学积极互动、踊跃要求上台交流的良好效果。进而起到有效带动我们高职院校的同学们广泛深入地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的积极作用。
读书报告会又具有一定的表演的功能特点,自然而然地促使上台交流的同学精心策划、认真准备,追求更出色的体现效果,这样在课堂上的阅读,不仅是“读”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听”(即欣赏)的能力。
这样的读书报告会,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练习学生阅读技能,教会学生阅读策略。既鼓励了学习优秀、爱好广泛、有相当文学基础的同学不断提高继续进步,又使更多并不热衷于阅读社科文史类书籍的同学看到,只要通过努力也完全可以塑造一个新的自我,享受到高雅文化给自己带来的新感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有效地学习了知识,增加了技能,提高了素质,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通过阅读活动,人类文明传承的精华和当前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才能成为知识和能力并转化为心灵的气力;才能了解社会、文化的进展水平;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进展、完善、超越自我,进而对社会的进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首先需要“诱导”学生,让学生扩大眼界意识到阅读的重要量。向学生推荐一些情操高尚、语言优美、健康向上的书。以诗歌为例。在教学中,对年代久远的古代诗歌进行分类讲解:第一类是人与人的联系,即友情、亲情、爱情诗歌;第二类是人与社会的联系,即咏怀、咏史、时势诗歌;第三类是人与自然的联系,即山水、田园、咏物诗歌。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发掘其内在的意蕴,发现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美,同时也在诗歌的诵读中,体味到诗与音乐以及绘画等艺术样式的联系,熟悉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以而发生浓厚的兴趣。
在给学生策划、排练诗歌朗诵的过程之中,为达到更好地感染听众的效果,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个人喜好以及文学修养等来进行选择;发音、吐字的标准则是基本功,选择作品时也得考虑该同学适合高音、中音还是低音;而真正要使诵读的作品有韵味,同时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还得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只有对这一系列的环节逐一加以研讨、矫正,才算相对符合要求。如09级某同学在大学没有文学课的学习,朗诵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时找不到感觉,于是先给他讲解该作品,由于对作品有较深地把握,朗诵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简单诵读上,而是通过恰当地运用朗诵技艺教学论文来揭示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两位学生09级和10级男女组合诵读戴望舒的《雨巷》,尝试着把这个作品设计成舞台音乐剧:当男生手拿书卷,扮演彷徨者、寻找者出场时,女生身穿碎花长裙,撑着紫色小伞缓缓步入……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读书是学生求知识、学本领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今天在学校里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明天走向职场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当书读到一定量的时候,知识积累了,眼界拓宽了,思想丰富了,精神也提升了。此时知识就会转化为能力,到了社会上,即使转行转岗也不至于感到束手无措、无法应对。同时,一个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除了专业书之外,还可看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探讨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为的是开阔视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书籍通常是有思想、有心得的智者对于自身生活阅历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伟人传记、科技成果专著更是作者呕心沥血一生的聪明结晶。我们拜读这些人类文明最高成果的时候,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看世界,省去了多少在黑暗中摸索的无用功。
读书不仅可以明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变得有修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倡议同学们应该学会读一些经典原著,如代表我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在读感兴趣的书时,假如能把自己设想成书中的人物,与其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融入书的喜怒哀乐之中,品出书中之味道,久而久之,每当看完一本书就会觉得很享受,会感受到阅读带给我们的丰盛的精神营养。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现在的学生难道个个都不爱读书了吗?实在也未必。如何引导才是一个大课题。“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关键还是在于明确读书的目的和善于读书。明确了目的,才会有目标地选择有用的书来读;善于读书,才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有的学生说,自己不爱读书,但通过上网来学习。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得知识的媒介可以由书本转换成数字信息存储和电子显示器,这无可厚非。但在垃圾信息大量泛滥在互联网上的今天,我们热爱网络阅读的同学,首先还要学会如何抵御足以分散精力、浪费生命的无聊诱惑,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撷取能帮助、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值得学习的那些精华、那些有用的知识。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