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34667 浏览:1580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研究革命文艺青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北京)的文学生活。具体来讲即是,论文以故都革命文艺青年赖以生存的北平小报、会馆以及中学校园等作为观测点,对这一群体的群类构成、生存空间及其文学生活,以及左翼文学在北平的展开做了比较具体深入的考察。选择这一论题的动因有二:换一个空间考察三十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运动;以“京派”之外的另一个角度审视三十年代的北平文坛。关于三十年代的文学史,通常的研究思路是采取“双城记”式的分类,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为大本营,分别叙述上海文坛的左翼、现代派和海派三个作家群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现象,而北平文坛受人关注的则是“京派”文人群体。本文借助对革命文艺青年的历史考察,将左翼革命文学与北平这座城市联系起来,旨在突破上述研究思路与模式,补充并丰富关于左翼文学、北平文坛的文学史想象。对故都革命文艺青年的历史考察,本文围绕其群体构成以及他们活动的城市空间而展开。城市空间在本文既指会馆、中学、公寓、图书馆等文艺青年居住|教育论文范文|和进行文学活动的物质空间,亦指报刊等出版物构成的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精神空间,小报即是作为革命文艺青年在北平的重要精神空间而进入我们的考察视野。小报这一报类历来申明不佳,但本文第一章的考察证实,在三十年代大众化运动中,小报,尤其是北平小报,不但为报界关注,而且其文艺副刊也成为革命文艺青年在北平重要的创作园地和凝聚社团的重要空间。论文的其余三章皆以小报《觉本日|教育教学论文|报》副刊《文艺地带》为线索进行讨论。第二章以《文艺地带》为例,讨论北平小报文艺副刊的精神眉目、革命文艺青年与京派文人群落的对立、以及在对立中呈现出的文学观念、审美趋向与文体选择。在发现始终未署编者姓名的《文艺地带》与北方左翼团体“泡沫社”之间的联系后,第三章与第四章以追索这份小报副刊的编者以及“泡沫社”的职员构成为中心,分别考察故都革命文艺青年的亚群体——流浪青年与中学生——在会馆与中学等城市空间的文学活动,并由此展现革命文学运动在北平的历史图景。不管是北平的革命文学,还是北平小报,至今还是学界较少涉足的领域;作为文化符码的会馆,在现代性的视野中也常被视为旧文化的遗迹;比起大学,中学里的文学活动,也鲜为人重视;因此,本文在具体写作策略上,避实击虚,不责备面,而是在大家较少谈及的问题上做较为细致的考察;较多地征引原始文献与后人回忆资料,也是期望能走近历史现场;将革命文艺青年的文学活动置于新闻史、城市史与中等教育史等交错的历史场域中,期待能呈现那一历史时段的时代风习与一代青年文学生活的一角。【关键词】:北平(北京)小报左翼文学革命文艺青年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7引论:上海与北平:革命文学的不同城市“遭遇”7-241、选题初衷与研究指向7-112、文学史建构中的北平、上海与小报11-143、“京派”研究的公道与偏执14-164、“革命文学”在北平16-215、以小报为线索的历史考察21-24第一章北平小报文艺副刊:故都革命文艺青年“自己的园地”24-52一、小报与“大众化”运动中的小报25-331、恶名之下的小报与上海小报25-272、小报之申明鹊起与“大众化”运动27-313、小报史上的“北报南仿”31-33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小报33-411、北平小报的市场选择与版面划分33-382、北平小报文艺副刊与知识青年38-41三、革命文艺青年与北平小报副刊41-521、小报副刊中革命文艺青年的声音41-442、文坛格式|教育论文范文|与报纸文艺副刊——以《世界日报》之《明珠》《夜光》为例44-473、国民党小报副刊中的革命文艺青年47-494、故都革命文学的历史记忆49-52第二章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的文学选择52-70一、作为精神社区的小报文艺副刊52-591、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52-562、文学理想与革命启蒙56-59二、不同文艺群体的“梦”及其文体选择59-701、“一二·九”文艺青年的“街头风景59-632、不同的“梦”63-653、不同的文体选择65-70第三章流浪青年与会馆——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一70-93一、左翼文学运动与沪平两个城市的文学社团70-761、政治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的介入与文学社团的同盟70-712、北方左联与左翼社团71-733、文学社团与城市空间73-76二、“泡沫社”与流浪青年76-821、职业革命者与文艺青年:谷峰、牧风与碧野76-792、另一群“文化候鸟”:聚集北平的流浪青年79-82三、会馆与故都革命文学的兴起82-931、会馆:城市空间与文化符码82-862、会馆文学生活86-893、会馆人际网络与革命故事书写89-93第四章中学与中学生文艺——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二93-124一、“泡沫社”成员名录与中学生问题的提出93-981、回忆录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93-962、历史现场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96-98二、作为文艺群体的中学生98-1061、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学与中学生98-1012、中学生:政治群体与文艺群体101-1043、“中学生文艺论战”104-106三、《文艺地带》与“泡沫社”的缘起106-1241、结社与办刊:学生团体及其精神空间106-1112、教育体制与国文教师111-1173、校刊与学生自治会——以育英和大同两所中学为中心117-124结语:没有讲完的故事124-127附录:师陀与京派文学及北方左翼文化127-137参考文献137-1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