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看当前中国农村教育革新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6427 浏览:165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因天灾人祸的破坏而陷入深重危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秩序趋于混乱,文化教育荒漠化日渐蔓延,一切的一切形成了对乡村社会的解构。面对乡村的衰败境遇,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提出了在不改变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下,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进而改造整个中国,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再造的时代命题。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在实践中,他们立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实际,结合时代特征,批判地继续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具有时代气味的乡村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乡村教育服务农村的方法与途径。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终究没能经受住时代风雨的涤荡,十几年后在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之中流于失败。诚然,这场教育试验运动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中国乡村也未能起到根本性的改造作用。但是,在这场运动中所弥散出的乡村教育理念以及先驱们亲力躬行、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道路的献身平民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时至本日|教育教学论文|却仍然对我国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关键词】:乡村教育运动农村教育改革启迪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6前言6-9(一)研究目的与意义6(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6-7(三)关于本文的概念界定7-9第一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缘起9-191.1独特的社会现象:近代中国乡村的危机9-151.1.1深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乡村荒漠化,农民贫困化”9-111.1.2空前的文化教育危机:“旧辙已破,新轨未立”11-151.2独特的思维视角:关注乡村,通过教育改造乡村15-191.2.1陶行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15-161.2.2晏阳初:“谋建设的教育”16-171.2.3梁漱溟:“建设必寓于教育”17-19第二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模式与方法途径19-332.1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实践模式19-262.1.1陶行知“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灵魂”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19-212.1.2晏阳初“四大教育,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乡村平民教育模式21-232.1.3梁漱溟“基于乡村文化重建”的乡农教育模式23-262.2乡村教育运动服务农村的方法与途径26-332.2.1建立教育试验区,推动“教育下乡”26-272.2.2兴办各种教育,开发农民聪明27-292.2.3创新教育方法原则,促使“知识给予农民”29-302.2.4采用各种形式,推动“科技下嫁”30-33第三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得失与启迪33-493.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得与失33-363.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局限性33-343.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34-363.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启迪36-493.2.1藉助教育发展和改造乡村36-383.2.2摒弃传统办学的城市取向,立足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38-403.2.3通盘问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40-423.2.4开拓创新: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42-433.2.5“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43-453.2.6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45-463.2.7积极的“支教”政策: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46-49结束语49-50参考文献50-55致谢55-5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