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探究理由分类与选择怎样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5907 浏览:700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出发,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教材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再提出探究问题的选择原则,对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教师对科学探究问题与内容进行选取和把握。
2095-3089(2013)20-00-01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标准一方面将科学探究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体现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与突出地位。
提出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提供的50多个“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并非全是完整的科学探究,有不少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普通教学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探究可以看出,探究的问题可分为几类。
从提出问题的主体来看
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科学探究专著中,对探究问题的提出按照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划分和描述:

1、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2、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3、学生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4、学生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

从上到下,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由强到弱,教师的指导由少到多。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探究问题有时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有时是教师提出的,有时是师生共同提出的,可见,探究问题的选择与提出,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能力和素质,也是教师的一项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作为九年级的学生,自主提出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由材料中提出问题或教师、教材中直接提出的问题探究是学生主要进行的探究。
从问题探究论据收集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用实验验证。教材中的探究多数是这一类,通过实验得出现象或数据,由现象或数据解释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基本类型。如第五章第三节的“铁生锈原因”的探究,通过设计不同的环境下铁钉的生锈情况和速度,比较得出铁生锈的原因和铁腐蚀的速度。
二是用调查、讨论得到的论据来论证。这一类非常适合用于与学科相关的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如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的“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食物调查”的探究,就明确了用查阅资料、询问家人等方法来收集论据。
三是用计算的方法来得到论据。如教材习题中的“钢样品是否合格”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其实在化学的科学探究中,定量的实验应用是最广泛的,只是由于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水平限制义务教育阶段只能以定性实验为主了。
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提出,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达到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的培养,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学生的探究,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合理的、科学的、适合学生探究的呢,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与要素分析,探究问题的提出应该符合下面的几个原则:

一、有一定的难度

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浓厚兴趣,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的,只有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于动手动脑探究,增进知识,提高能力。但是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范围,学生就无从下手,谈不上探究。如对于九年级学生,“水的三态存在条件”的探究,学生早已通过生活经验和其它学科熟知,难度太小。而“盐溶液的酸碱性”则适合学生探究。
难度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一是要让学生能够设计实验或通过其它途径来收集论据,选择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或其它收集论据的能力,如让九年级学生设计一个有机物的合成实验或让他们收集涂料种类显然是不现实的。二是要让学生能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把握由论据到结论的推理过程,能解释现象或其它论据与结论的因果关系。
总的说来,探究问题的提出,既要有探究的价值,又必须要考虑到探究实施过程的可能性,学生能自主或有帮助的条件下完成探究活动。

二、有一定的可探性

所谓“探”即为试探,为什么要试探,因为有多种可能,需要排除和验证,找出正确的那一种,这就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如果只有一条道,那就不用探了,照着走下去就是了,这样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只能说是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一个化学实验,由现象推导下去无需论证就可得出结论了。如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密闭试管中火柴加热”,只能说是一个普通的教学活动。多种可能在科学探究中有两种表现:

1、合理的猜想有多种

合理的猜想有多种,我们就需要甄别、排除、筛选,就要进行实验来收集论据,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如教材中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探究,猜想是增加、减少、或不变均是合理的,可能的。

2、实验设计或其他论据收集方法有多种

实验设计有多种,我们就要看看哪一种能行得通,或者虽然行得通但哪一种最为便捷,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和论证。如教材中的第二章第四节的“蒸馏水与氯化钠溶液的区别”探究,区别的方法有多种,就需要逐一设计实验来论证,也可进一步比较哪一种方法更为便捷;第三章第一节的“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探究,提供了两种方法来论证。

三、能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问题的选择和提出,是为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要出现“电子游戏中如何能更快升级”之类的负面探究。
明确了探究问题的分类,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提出问题,尽管探究问题来源很多,教材上有,教辅上有,互联网上有,但是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是最感兴趣的,学生今后总要独自面对问题的。
不要把探究学习泛化,不要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披上探究学习的外衣,什么知识都进行探究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应根据探究问题选择原则,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科学选好探究问题,扎实适度开展探究学习,积极实践新课程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