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探究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33794 浏览:157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向纵深进行。为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内容时大量使用“探索……的性质”这样的句型,频繁出现“探索”、“探究”之类词,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数学”、“做数学”的活动中突出探究性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把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树立“我要探索”的决心,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情感、习惯、品德和意志等。大量的数学实践证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因而智力方面培养力度较大,而对非智力因素则关注较少,培养意识淡薄。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配合新课改的进行,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初一刚学的图形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多联系实践,鼓励学生勤观察、多动手,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图形变换、数学幻方图、七巧板、对称图形等知识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美,并联系生活中的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中可穿插数学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开展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新课改的最终目标也就得到了具体实现。
二、坚持“基本功”训练,夯实基础,稳中求变,从容应变,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稳固的平台,让学生坚信“我能探索”。
传统教学中注重“双基”培养,由于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双基”训练要坚持。如果淡化基础训练,一味追求片面探究,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双基”训练还有必要拓展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四基”训练。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能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联系,等到在具体运用时,就可以达到熟能生巧、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以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内容为例,它是初中数学图形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与生活实际又密切相关。因此,“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对于相交线和平行线大都已有初步认识,但对于平行线的一些性质,一般不能加以准确的理解、整合和运用,因此,在进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时,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多让学生动眼观察实物,动手画图、“测”图,以此正确认识并加深对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动笔探索平行线的画法、动脑探索平行线的识别与性质,进而探索寻求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相交线”、“平行线”相关联的实际问题,以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图形学习积累经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三、强化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不断“质疑”、“释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也会探索”的信心,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整体流畅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始终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好武器。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问问题的频率太高了,常常是老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还是遵循这样传统做法,就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不能得到及时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为此,针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多给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机会,要着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处理问题。“问然后知不足”,只要学生的问题问得有点道理,与所学知识、所做题目有点联系,即便言语上不合乎规范,也应该充分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多“提问题”,敢问问题。还学生“提问题”的权利,将会迎来学生数学素养积累的大面积丰收,素质教育也一定会硕果累累。
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设,具体而言,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同时,运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题训练、例题讲解时多选、多编连问式或多问式题目,引导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提问题”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的独立个性。
四、倡导做题后“反思”,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树立“我还要探索”的勇气和决心,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向纵深、广度发展创造条件。
“反思”就是在听懂、会做后,回顾、总结自己先前的思考过程,它是数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系统性强,数学对象的抽象性要求高,这就初步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推理和规范的数学语言。但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地反复思考、深入研究,才能抓住数学活动的本质,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反思”要反思什么呢?首先,要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对解题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反思,考虑能否发现同一类问题的共同解法;其次,要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的推理过程、运算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达运用等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积极探求其他解法,鼓励一个题目寻求多种解法、一个题目多种变化,争取让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努力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数学活动要充分利用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寻求过程、解题后的反思过程等研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