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图表剖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7094 浏览:23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习和探讨地理的工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浅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图表浅析、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了较高要求。无图不成题,历年的高考试卷几乎每一题都离不开各类图表,学生地理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读图浅析题,难度最大的是地理示意图类,是地理分布图类。示意图分布在自然地理这内容中,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对于自然地理的教学,教师更应板图以使教学语言图形化,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学生理解那些观察的抽象地理和原理。以湘教版教材(必修1)章及地球地图的教学内容和示意图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以图释文、以图释图、运用变式图、图片创设理由情境,使抽象的文字化、复杂的示意图简单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 以图释文,直观表征

将课字转化为图表,以直观的图表来表述教材文字内容,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思维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以多角度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理由的习惯和能力。

(一) 的演示

在学习大气运动知识的时候会学到气压的,气压是指单位面积所承受大气柱的压力,学生对正确理解,对气压随变化的规律也似懂非懂。以图1所示的策略教学论文阐述,学生能很快理解气压的及规律,为接下去的大气运动学习打下。
M地(海平面)的气压是由以M地到大气层顶之间大气柱(H)重力产生的,而M地上空海拔为b的N地的气压则由N点至大气层顶之间大气柱(a)重力产生,在同一地点,海拔越低对应的大气柱就越长,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二) 的演示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用简易手法在黑板上绘制地理事物的示意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进展演变。,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如图2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三幅图合而为一。板块构造的形成等宏观,平时观察,且理解较抽象。教师形成示意图讲解,动态演示出宏观地形的形成,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也就了,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图释图,洞察全貌

以图释图,指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图。它灵活的革新思维和的想象力。地理事物以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效果,比较以不同角度观察所得的示意图,学生能更理解地理事物。如等高线的教学时,就可呈现等高线地形图剖面示意图,如图3。
学生在学习等高线时,这一知识很抽象,是在比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貌和地形起伏很困难。对于等高线教学,很少有学校能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野外观察,但教师把野外的那种感觉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绘制等高线素描图,很地理解等高线性质。让学生参与制作模型,效果就更好了。
等压线与等高线极其,可一旦将等压线与等压面在一起,学生就想不明白了。教材在讲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时候,正文说到了等压面,在活动中又出现了等压线,其实等压面和等压线是很混淆的,教师对它们解释,学生可能会把这两个当成一码事。对于该知识点的讲解,可先绘制冷热不均导致等压面发生弯曲的(如图4甲),由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可知,海拔越低气压越高,等压面的数值就越大;然后以某一高空等高面(虚线所示)为剖面,画出此上气压的分布特点(如图4乙)——在同面上等压线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而:等压面在空间平面,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而等压线一般是指同平面上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

三、 以图辅讲,深化理解

运用变式图以不同角度、不同,不同情况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性,能更好地揭示其本质特性,以而起到分解的作用。
对于区时计算的教学,运用合适的变式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区时的计算,教师一般都会讲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要加一天,自西向东越过则须减一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一想到加一天还是减一天就会想不清楚,世界地图一般将太平洋放在中间来展示,即180°经线在地图的中间,0°经线在地图的两边。此,教师指导学生将180°经线放到最边上,如图5。先画这样一幅全球经线布局示意图,再计算,计算时不必越过180°经线,也会有加一天减一天的理由了。

四、 以图创境,激发探究

德国一位学者作过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出美感和活力。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图表创设理由情境,相应的层层递进理由,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读图来解惑,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对照黄赤交角图和五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黄赤交角若增大为25°或减小为20°时,五带的范围将怎样变化?昼夜长短将怎样变化?若减小为0°呢?这样,学生在空间想象的中锻炼地理思维能力,也提高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