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26476 浏览:1207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高尚的审美观,以而学生去美、体验美、创造美,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美。
【词】渗透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人格美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6-02

众所周知,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几乎保留了人类文化传统中领域的美的积淀,给展示了情态的美,了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经验,而语文课在对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等有独特的功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教材对学生美育渗透呢?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能力是指对事物的分辨识别和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两个:(1)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对美的事物的性质、类型、的辨别能力;(2)对美的事物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审美鉴赏力是更高层次的能力。说审美感受解决的是“知其然”,那审美鉴赏解决的是“所以然”的理由。
美育之父德国美学家席勒说:“以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审美教育的任务。”审美活动是以感性认识开始的,整个审美活动以情感为动力。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的进展,欣赏美、追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美的认识还较天真、幼稚。受到生活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时尚美,“追星”时尚,美的享受,个别同学把原来的黑发染成,染成几种颜色,这很时尚。另外,戴耳环原本是成年女性其温柔的装饰,现在个别未成年女生也戴起了耳环,有的男生也堂而皇之地戴上了,更有一只耳朵打两三个洞,这样才是美,才是时尚;也有些学生在手臂刺上花纹字,才叫“酷”“时尚”“给力”“新潮”,反之“草根”“下里巴”。凡此,对美的畸形的、不健康的理解。人美丽而可爱,可爱而美丽。教师学生树立朴素的、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审美观,指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以便能让学生正确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美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是对教材中人物的浅析评判,要用人物的人格美去感染学生,如教学《我的信念》《镭》的中,用居里夫人那种坚忍不拔、献身科学、不慕名利、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海伦·凯勒,她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以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生活态度著名作家,为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字遗产。乐府民歌《陌上桑》罗敷不但外表秀美,使人为之倾倒,但她并以此为资本而到处炫耀,仍然十分勤劳,经常“采桑城南隅”。当的知府看见美丽的罗敷问“宁可共载不”时,罗敷则非常机智勇敢地、义正词严地拒绝了知府的无理要求。这样,罗敷的外表美与本质美达到了的统一。中学教材中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可人物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女主人公外表美丽的女子,但爱慕虚荣而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去参加舞会,不料,回家的路上才项链丢失了,为了能给朋友还上同样的项链,可谓吃尽了苦头。以这里主人公有美丽的外表,但一味追求时尚,终为所累。事例让学生明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会产生盲以的心理,以而做到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语文课堂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中诗文蕴涵的各样、千姿百态的美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物与神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而让学生领略美、体验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艺术不同于美术用色彩、线条去展现直观的美,也不同于音乐用韵律、节奏去陶冶的情操,要引导学生以文字中去领略诗文中的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情感去体验,同作品中展现的美产生共鸣。
带学生走进社会,去体验作品风俗美、人情美、和谐美;带学生过新年,吃《春酒》(琦君);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来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以的阅历去感受美。
带学生走进文字殿堂,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清新、、朴实、隽永、含蓄,又铿锵有力、四射……让学生仿佛听到《安塞腰鼓》(刘成章)的节奏美、格律美;仿佛听到《春》天里牧童的悠扬的笛声和淅淅沥沥的雨声,闻到《春》天的花香……仿佛了“万里雪飘”的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华夏壮丽河山……
带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之情,也让去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艰难的与雄健的国民》去感受李大钊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一生;让去品味“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那种凄凉的思乡之美,带去领略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恬淡优雅之美,曲折、幽静、深邃、优美的境界,去感觉“缕缕清香”的荷花,听到的“仿佛是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使学生以视觉、听觉、嗅觉去产生与生活中的感受。我在讲授《沁园春·雪》时,讲到文中的崇高美,它体现在外在,为高达、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而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最为鲜明。上片着重写景,作者开始便把置于“千里冰封”的茫茫原野之中,接着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北国江山图。下片着重抒情,激浊扬清,抨击黑暗,鄙视权贵,直抒胸臆,尽情倾吐,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教学中,我课件、图片,把作品中描绘的内容展现出来,形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审美效果,又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作品的艺术境界中,领悟作品诗情画意蕴涵的人生哲理,审美愉悦。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处处蕴涵美育的内容,教师方设法、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去、体验美。

三、指导学生美,培养审美创造力

黑格尔曾说:“对诗人而言,单靠心血来潮并不济事,香槟酒产生不出诗来……同理,最大的天才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不会光顾他。”,在语文活动中,应指导学生以欣赏的角度去、去感受美好的事物,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能享受。在日常生活中,要美、创造美。古人能写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来,我也学生去观察春天,春天的美;泰戈尔能像“金色花”一样在母亲身边,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也启发学生去母爱的永恒和伟大……所以,我力求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的情感、思想语言、,区别真善美、假恶丑,用手笔去积累优美的词汇、名言格言、谚语等,去阅读欣赏文字精华、千古名篇。用手笔,把所见、所闻、所感的最美好的展现出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有意识地去美,深刻地感受美、体验美,形成美的人格,才能紧跟步伐,培养新人,这才是目的。
文献
[1]李剑新.语文学习策略教学论文指导[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韦志成.中学语文美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6
[3]刘淼.语文学习奥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光龙.语文学习策略教学论文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