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3480 浏览:1074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五一节。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策略,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以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留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教学的情感过程不可忽视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体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则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进展,离不开教育。例如,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联系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不可能设想,在人的思想和感情之间可以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给他指出哪句话、哪个行动是纯粹的思想体现,不带半点感情;而另外一些言语和行动,则是单纯的感情流露,不包含丝毫理智。同样道理,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表情达意的,不可能把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同“表情达意”割裂开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叶老又说:“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心理学以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以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进展。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感受“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凭借教师的自身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脸、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动听动听的嗓音、抑扬抑扬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报告》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感受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要追求出情入理,增强情感升华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以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革新教学论文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捉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不足,强化练习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以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

五、反思“情感教学”近况

以教学近况看。不重视“情感陶冶”的老师不在少数。
他们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比较重视作品的字、词、句、篇的浅析,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把一些用得好的词或重要的知识拎出来板书,反复夸大;可是对“情感陶冶”则力度不够,未能充分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因此,这种教学往往显示不出语言文学的精致佳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仙”与“龙”就仿佛文章中的“情”和“意”。丢掉了“仙”与“龙”,就不能有“名”与“灵”。有的老师,固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但偏重于“讲道理”,有的甚至于仍习惯于以“教训别人”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眼前,习惯于冷冰冰地说教,对学生不付出感情,没有爱意。这种做法不符合语文教育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规律。只有教师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充分发扬学生,让学生积极介入学习,以热爱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所以,在社会各界呼唤革新教学论文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夸大“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进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使我们的每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课堂上的讲与解、吟诗作篇等活动都像高明的琴师一样,要在每个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听、动人的乐章,这才具备语文教师之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