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30852 浏览:1436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熏陶的重要时期,是道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黄金时期。换句话说,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道德品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与家庭、社会、乃至新闻传媒、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相比,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时间固定、受教集体固定、教学场所固定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保证。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进展与心理需要,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德潜能,使学生全面进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地将智育与德育融于一个过程之中,就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与人格的同步进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由于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假如论述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进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策略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假如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论述为指导,继续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以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练习,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进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进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感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假如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同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索、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方式进行,先容背景朗读课文,浅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浅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浅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以为是这篇名作的出断,反而以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浅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联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联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体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浅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实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策略。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纵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气力,帮助学生提高熟悉。
(作者单位:西藏山南地区东辉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