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3698 浏览:109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在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与儿童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生活相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述在新课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品德在生活中养成。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品德的内化凭空的,要以的内容为载体。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广阔生活冲进教室的门来到课堂上,教育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尽力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多彩的生活联系。

二、让活动充实课堂

儿童是学习的,学生品德的形成在活动中。,教师要设计童心、童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的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感悟,道德认识、情感、的进展。其形式有几种:
1.情景模拟活动。将现实的生活环境引入课堂,让学生模拟操作。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时,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体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表演活动。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经常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德,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教学《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时间老人的礼物》时,教师设计由谜语导入,以欣赏表演(钟姑娘)为线索,创设今今抓紧时间学到了东西,明明却是推天再学的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感受钟姑娘的意思,设置疑问,让学生把故事延续下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时间的宝贵,知道做学习的主人的。
3.讨论交流活动。在、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参与的途径,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时,师生一起交流家庭生活的故事,张雨彤同学在讲到她半夜突发高烧,爸爸送她去医院看病的情境时放声大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的关爱,教师出示“怎样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理由,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交流。
4.选择辨析活动。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或摆出的人和事,或设置的道德情境,或演示的道德,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辨析。如,教学《向谁学》一课时,课件出示生活中好的事物和坏的现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辨析,学生择善而以,择美而为,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自我展示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时空,让的个性张扬,才华展示。如,教学《我学会了》一课中,推出“露一手”活动,将课堂舞台,让学生展示的歌舞、表演、书法、绘画等。活动,学生的进步,的优点,为在学习中的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把课堂延伸到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的理由能亲身体验,直观印象和更加深入的。”,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擅长的方式,对调查总结归纳并交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融入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经验进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总之,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学”和“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 四川省沐川县舟坝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