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教学中诗歌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30520 浏览:1428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代的诗歌词曲记载了的历史活动,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如此,“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的桥梁。” 这就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活动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美的推动。” 工整乐感的格律,是古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而说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以而更发挥学生在教学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激发学生的学习。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诗人,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的历史画面。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以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于学生学习。
再有,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的历史和。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错误。引导学生对之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却昭君出塞是民族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如能点拨学生比较、浅析,就很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以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适应这一要求,发挥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很的策略教学论文。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了西汉样的民族政策,出发再提问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的古诗歌有政、史、地等科知识和能力,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进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联想、浅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运用时要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联系紧密的诗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