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式教学策略举隅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32918 浏览:1548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熟悉、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介入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体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据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其次是物理,语文排在第三位。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肯定情绪不强,理由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兴趣。“活动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深熟悉。“活动式教学”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熟悉,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事物本质的熟悉。
三、提高能力。活动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熟悉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科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满足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以为,人类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都有体现的,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和承认,或自己足以引起他人的重视。“活动式教学”能使他们得以实现自我。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活动式教学”可以采用读、联、续、改、演、议、动等结合的策略。
读,即通过对课文的读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读。就学生读的方式来看,有默读,有朗读;就组织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分角色朗读,有齐读;就朗读感受内容的要求来看,有带表情的读,有重轻音区别之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策略。一般来说,教学小说节选、短篇小说适合于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由于小说课文篇幅较长,默读速度快,自由读可静心领会故事情节;教学诗歌、戏剧、散文,适合于朗读、有表情的读、分角色读,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富于情感,有利于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不断品味;教学有些议论文则应重视轻重音的区别之读,像《“友邦惊诧”论》《最后一次报告》等课文只有把握轻重音的区别之读,才能品位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在具体教学时,通过这些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处理策略去朗读,去评选,去品位。
联,即对原作某些空缺艺术进行适当联想,加以公道想象。有很多作品作者运用了一些空缺艺术,省却言辞,看似拙于表达,实际上是大拙之下藏着大巧。在言不尽意下,显其神,概其貌,抒其情,表其意。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此不能随意带过,更不能轻易放过。而应细心体味,反复吟咏,仔细揣摩。
续,即对课文结尾文已结而意未尽,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地方进行续写。在续写中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变色龙》,要求学生续写奥楚蔑洛夫后来碰到将军哥哥的情形;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要求学生续写我们以哲尔赛岛回来后的情景;学习了《竞选州长》,要求学生续写马克·吐温推出竞选以后,伍德福和霍夫曼竞选的情形。通过这些续写,进一步领会了课文内容,并懂得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进展。
改,即对原作作恰如其分的改编。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三人称,此文体改为彼文体,在改编中加深对作品的熟悉,提高写作能力。改编前学生即已对作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改编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再一次学习,也是对作品的一次革新教学论文,还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演,即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扁鹊见蔡桓公》《石壕吏》等。课前安排预习,在课堂上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固然只有几位同学表演,但其他同学都能介入评说、指正。表演结果不仅使作品内容和人物都转化成了可视可感的形象和过程,而且文章中的炼字炼句也会在比较中得到正确的把握,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欢笑声中对课文留下深刻印象。
议,即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不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不足包括作品主题、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评价、篇章结构、文章构思、语言组织、读后感想等,答案不求统一,但求争论过程,明白是非曲直,认清事物本质。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主题发言、辩论、交流、演讲均可。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还可以鉴戒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形式进行。
动,即对一些说明性的文章,要求通过一系列用眼、动手的实践(查阅资料、制作、绘画、参观活动等),运用再造想象能力,把课文中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学生手中的实物或学生头脑中清楚可辨的场景。可以是制作模型:如《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以是绘画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收集图片资料:如《大自然的语言》《苏州园林》;还可以动手实验:如《统筹策略》《死海不死》等。通过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进展了学生的智力,学生加深了对四周世界的了解,为以后思维的养成和科技制作提供了策略上的鉴戒。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