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诗意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21976 浏览:1037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的诗句由于海德格尔的引用和阐述而广为流传。
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技术、功利、实用正在逐步抽掉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使人成为失落精神家园而漂泊异乡的浪子。
荷尔德林所谓“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是指无家可归的游子在历经漂泊异乡之孤独痛苦以后,重新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诗人则是为人类的苦难主动担当痛苦的人,“他们以执著的牺牲向故乡的亲人们发出诗意的呼唤”,他们像安徒生笔下那些哑忍着自己不能言说的痛苦、默默奉献自己的爱与温情的少女。正唯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诗人。
这种诗意的精神追寻,负载沉重的苦难,摆脱世俗的束缚,穿透功利的迷雾,正可隐喻传统工具教育的失落,考量本日的教育与教师。教育必须有其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只能沦为技术,沦为失却终纵目标的工具。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例外的;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例外的。人类有着作用的不完满和存活价值完美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人类存活永远的无奈。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带来人类美好的未来,教育正是对生活的审视。教育的真正悲哀在于缺失了对价值的追问、对理想的追求。
以“诗意”观照当下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的知识化、知识的学科化与学科知识的教材化,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有效的主要标准是考试,这种实用、功利的教育是造就书呆子和应试机器的教育。教育对生活的回归,是人性的回归,是对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回归。所以,不必将知识视为神圣,更不可将教材视为圣经。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革新教学论文的追求,生命的关怀比什么都重要。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最精致的表达是诗歌;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中最为普及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语文的功能是表情达意,情意的结晶即是诗歌。“情动而辞发”意味诗的诞生,“意境”则是对诗歌品位的评说。语文的性质是生命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与文字符号的交融,人既是以文字符号的有着来区别动物,又依靠文字符号寄寓思想,熟悉世界,提升精神品质。
语文的本质即是生命的诗意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语文与生命浑然一体。抽掉语言人无异于动物,无所谓人类生命;舍弃生命便不有着语言。生命因语言而敞亮,语言因生命而出色。教育就是生活,语文就是生命,语文教育是生活中的生命呈现,所以说文科以整个社会为工厂。知识性的现象世界不是真实的生活世界,知识只是生活世界的碎片,学科知识则是知识的碎片,定义语文是一门学科知识,这无疑是狭隘的熟悉,是工具理性的话语霸权,是对诗意的背离。
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宋人援理入诗,所以味同嚼蜡。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便是抽象的说教、冷冰的浅析、逻辑的演绎太多。语文教学中的诗意,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不唠叨,课堂教学节奏流畅而不呆板,语文教学情感跌宕而不平板;还在于吟诵的抑扬抑扬,诠释中的峰回路转,体验中的言外之意,想象中的象外之境。语文中的思想不是由思辨直接抵达,而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语文中的情感不是随意的宣泄,而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语文中的情境不是游离语言之外的多媒体的彩色画面的渲染,而是以语言为的教育环境的设置和构造;语文中的文化是民族的传统和生命作用的体现,而不是叙事的宏大和价值的夸张。
语文的追寻诗意是对工具性的抗拒,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注重直觉和顿悟,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注重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浅析;语文中的诗意,凭借形象和画面感染而不是“三段论”的逻辑证实;语文中的诗意,诉诸想象和创造,传递爱心和善良,坚守正义和高贵;语文中的诗意是蕴藉、凝练、蒙眬,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创造,给学生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体验。
诗意的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掌握,而且是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迁移,更是价值的叩问,是生命作用的天生和提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