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作用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8380 浏览:332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教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浅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的《沁园春雪》、柳宗元的《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同类景物描写的诗词,以及有类似人物的文学作品,以温故知新、调动课堂、求同辨异三个方面进行辩说,说明比较阅读的一些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比较阅读温故知新、调动课堂、求同辨异比较点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62-01
所谓的比较教学法,就其深层作用,是指探讨“多种成果,都是以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倡议”,简而言之,即指学生选择相近、相似、相同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和写作练习。学生掌握比较法,就可以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的素质。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俗话也说:“有比较,有鉴别,才有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往往收效甚大。
1巩固旧知识,进展新课堂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人在青少年时期,易学易忘,因此,学生学习过的课文、知识点,假如不温习,很快就会淡忘了,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温习”只是在考试、测验的前夕才有这个意念,因此,平时开篇导入,老师的牵动、带引是必要的,固然堂上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但只要教师制约教学论文得好,温习旧课和讲授新课都会相得益彰,尤其是比较阅读,它能扩大课堂的容量。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让大家温习《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找出写雪的句子,再以写作背景、文章主旨进行比较。《江雪》中勾画了一个洁、静、寒凉的画面,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画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体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大处落笔,又以细处着墨,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穷惆怅之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体现了作者的心情,而《沁园春雪》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魂壮志和豪迈情怀。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既温习了旧课,又有效地传授新课,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2推动教学论文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上探究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我们古代教育家孔子夸大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于学习某种学科,就是对这一学科的强烈兴趣。通过比较阅读,有了兴趣,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体现出留意的趋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更有效地实施这一教育理念,因此教师的备课就得充分、具体。这“投石问路”的介入率才高,才得到互动的效果。如:在浅析《孔乙己》时,将短衣帮的饮酒方式跟穿长衫的进行比较,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靠一踱,学生就能感悟到短衣帮的粗鲁庸俗,穿长衫的悠闲安闲、养尊处优的神态。还有孔乙己断腿前后的付钱动作“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跟“摸出四文钱”的“摸”进行比较,让学生揣摩、品味,以而各抒己见,积极介入,最后,能概括出“排”更能体现孔乙己的那种英气、神气;而“摸”又充分体现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至死不悟,更体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刻,以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朱熹曾说:“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注重的是比较的策略;象黄本骥“凡读古书,皆须两本对着看”也是如此。
又如《范进中举》中,先设计好一个表格,让学生合作完成: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变化。如在范进中秀才和中举时,胡屠户所带的贺礼,前者是“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后者是“几斤猪肉,四五千钱”;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现世宝、尖嘴猴腮”,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时,胡屠户“一口啐在他的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帮范进“扯衣裳”。前后的差别,却显现了人心冷酷、钱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现象,也难怪范进热衷功名,醉心科举。这比较不仅是字面的不同,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策略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探讨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熟悉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运用这种比较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人人介入,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以而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比较阅读,以旁敲侧击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就犹如滔滔之潮汐;这种比较阅读,教师只要运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这样,语文课堂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欢快。
3加深理解,求同辨异,增强记忆
现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说:“读书有一种策略,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不足的话合会起来,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样“印象深刻些,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如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可以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他们的异同,以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熟悉。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生活贫困潦倒,但他又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以思想上对孔乙己的毒害,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致在贫困和病残中死去,那是在肉体上对他的毒害。孔乙己无人关心,甚至连他的死活都不加理会;平时,人们只把他当作笑料。而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胜利者,他醉心功名,中举喜极而疯。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变化,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两篇文章一比较,学生就领悟到:难怪读书人这么醉心功名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真是惊鸿一瞥,这正印证了一句俗语“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寻”啊!在比较中增强记忆,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以而也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往往,一节课终了,学生会发出:“这么快就下课了”的感慨。
在学习诸子散文时,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进行比较,再将作者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先秦文学产生点兴趣,也避免了学习文言文的那种单调、枯燥的背、墨、译,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也就是说,做学问,只要将各个事物的类比,才能概括出某种最根本的东西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不足,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