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4975 浏览:15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风风雨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中,构建语文教育新系统呼唤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系统;开放性;效率观
中图分类号:G62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1-0099-02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切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进展,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布满生机和活力。

一、教师思想的开放——课堂开放的条件

美国教育家T.J伯根说:“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指令就是圣旨,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以属地位,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知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进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彻底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而是同等中的首席,以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进展的推动教学论文者,同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提供有关知识范围,讨论疑难不足。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还应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舞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阵地,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也才能终极形成。

二、语文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的开放。中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已有一定的基础,一些基本词汇能够理解,能够运用,也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可老师却不放心,反复要求背解释。背了解释学生就能理解了吗?未必,由于大部分词语的实际运用比词语本身还繁杂,还难以掌握,而且我们背的多是词语固定的直接作用,词语的联想作用则是丰富多样的。学习词语,始于理解,止于运用,如此花精力的解释上实在是一种浪费。我们将学生的语言基础估计得过低,学生学习母语的环境无所不在,可以说,学生是泡在语言的海里学语文。书面资料、亲身经历、探讨四周世界及各种交际交流,甚至年龄的增加也会影响语文的学习,而基层语文教学一直不太重视利用多种途径教学生学语文,把课堂教学的作用估计得过高。因此,语文教学只是守住课堂这块阵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知识、教技能,同时也是一种心性陶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比其他学科个性化一些,因此更应落实开放的理念。
2.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环境开放,主要是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联系,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一个布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以而激发起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促膝谈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微笑走进课堂,用同等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展开讨论。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请你给大家读一遍行吗?”并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善于捕捉时机,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撑点来培养其革新教学论文思维。
3.教学目标的开放。新的课程标准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总目标,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目标,使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拓展,并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制订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认知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认知、技能、情感等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进展性、情意性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实现语文教学开放性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构建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系统,以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1.不教而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适当减少教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教;跟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让他们去自学。有所不教不是放任不管,由着学生,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终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2.解而有度。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要“解而有度”,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个性创造的余地,别用“精确”、“标准”的要求禁锢学生的思想。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模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中的好多东西是不能用“精确”、“标准”来衡量的,一篇课文该理解到怎样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假如机械地将答案搬到课堂上,就比如用一个难懂的词去解释一个本不很难的词,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终极只得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不如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以中选取一个适合学生理解、记忆的答案,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由“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3.留下疑问。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一点内容,降低一点难度,走进无为而后有为,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成功的语文课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掉,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下这样那样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大的进展和提高,因而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学生头脑中的不足全都解决,有的不足留着要比解决来得好。胡适也说:“脑子里没有不足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四、调整语文教学的效率观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最关键的是调整语文教学的效率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放性的教学是把单篇的课文仅仅看成知识的生发、思维辐射的基点,将教学行为和终纵目标直接联系起来。比如,要学老舍的文章,要了解老舍的生平,最常用的是教师进行先容,除了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或者老师播放一些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片等,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语言材料,体验更丰富的情感,对学语文有一定的益处。必要时,教师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在真正有助于理解教材的场所开展教学。
注重课堂的开放和天生,构建布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运行系统,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享受学习母语的欢快,感受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汪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