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革新思维能力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6238 浏览:119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培养作了探讨和探讨,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独特性、深度和广度的对策和措施,对语文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培养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1-01
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以某种作用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练习,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转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实际操纵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活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出色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以入耳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布鲁斯音乐,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对策。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体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聪明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聪明的火花,点亮他们聪明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以为你的观点很新奇,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鉴戒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固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不足。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聪明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练习,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练习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不足迅速作出反应。灵敏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练习。例如教《天子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不足来整体感知课文,并练习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画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越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练习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2.练习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讨,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索探究不足的空间,以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提出一个不足比解决一个不足更重要”。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封阳台,把鸽子留下好好照顾它”等等。正当我为完成教育学生的目的暗自兴奋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提出了一个不足:“老师,我不否认同学们的意见,但是现在正值禽流感爆发,假如这只鸽子带有禽流感病毒怎么办?”这一问,把我和全班同学都问懵了!是啊,理想是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现实威胁到了人类存活的利益了,这使我们都沉思起来。固然在同学们的讨论下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案例,但这一问却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启发,思维的独特性得到了有效开拓。在他的不足的基础上,我又追加了一个不足:为何会爆发禽流感?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去解决。通过这种形式,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探讨手段,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练习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索不足,对事物的熟悉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点。其策略是:捉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轻易引起思索,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捉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饮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饮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专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策略——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