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让学生语言与思维协同进展(上)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14839 浏览:610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时时指导吟诵涵咏,久而久之,吟诵的内容多了,涵咏的层次高了,语言积累就越来越多,体验就越来越深,语感也就越来越强,每到用时,便得心应手。
(2)辨析品味培养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辨析,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了解语义及语用上的细微差别,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如学习《草原》中“翠流”一词,就可引导学生与“一碧千里”“翠滴”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三个词都在描摹翠绿色,“一碧千里”夸大绿的范围广,“翠流”突出绿色浓,而同样描写绿色浓,“翠流”较之“翠滴”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用来形容草原无边的浓绿更贴切。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感彩、辨析语序变化后语义的变化、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含义等,经常这样品析字词,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可以培养深层次的语感能力。
(3)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以生活中学习,别人发言时善于倾听辨析,看别人文章时善于揣摩,哪里说得好或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贴切出色,哪里还不够恰当,换哪个词更合乎当时的语境等。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若仅以语言文字看,“绿色”只表示一种颜色,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去思索,发现“绿色”不仅可解作一种色彩,还可解作“富有生机”“布满希望”,亦可解作“安全健康”等,对其语义及语用了解就丰富了;再如《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教师以问导思:为什么说“几痕”而不是“几根”?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用“几痕”写出了远望电线似有若无的模糊感觉,更轻易让人觉得像“五线谱”,以而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这样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出语言符号的显性及隐含的作用,寻觅到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和文章的弦外之音,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4)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学生语言积累愈丰富,语感会愈强。在众多的语言储备中,就有足够的资源供学生选择、删选,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能力就愈强。

4.丰富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利用各种资源,想方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实践:结合文本学习,进行充分的朗读、默读、浏览等实践;提出有思索价值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索,得到默读深思的实践;结合文本特点,创设情境或设计练习,让学生得到听、说、写的实践;组织诵读比赛、演讲、上街找错别字、设计和撰写公益广告语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要有成效,教师必须明确实践目标,体现年级特点,并尽量与文本学习相结合。记得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感受《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思索了解这段的构段方式后,老师播放一组北大荒秋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继续围绕“原野热闹非凡”来说写,学生以稻子乐得笑弯了腰,果树演奏交响曲,白杨哗哗歌唱等方面再次描述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热闹。这样的实践设计,既让学生得到说写的练习,又深化对北大荒秋天热闹丰收景象的感受。也曾听一位老师先容自己指导学生说写比喻句的案例,他教一年级《冰花》时,结合课文例句“它像宽大的树叶”,老师引导学生来“模仿秀”——学说比喻句。学生说:“天上的云像白白的绵羊”,老师及时表扬学生会模仿;二年级时学《云屋子》,结合文本例句“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老师又组织学生来“模仿秀”,有学生依然把一年级说过的比喻句写下来。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看看例句,想想究竟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把比喻句说得更具体了:“天上的云屋子有的像白绵羊在草原上散步……有很饱满的牡丹花”。由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这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有极强的文本意识和年段意识,所设计的语言实践生动而富有针对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实践要有成效,教师还应善于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薛法根老师执教《九色鹿》,他以为这个故事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对于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只花极少的时间。在学生预习、自读后交流,你是否喜欢九色鹿、调达?为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等成语,接着引导学生专心朗读,借助想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文本紧张的情节,读出人物的心情。最后,捉住“斥责、惩罚、下令”等词,设计写话练习,引导学生用上文本中“竟然”及其他成语写一张皇榜。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简单清楚:说说-想想-读读-写写,而所有这些,都是语文实践。这堂课,实在就是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学生没有被淹没在繁琐的不足里,没有纠缠于喋喋不休的讨论中,得到的是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
强化语文实践,不能囿于课堂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丰富的阅读,及时记录所见所闻及当时心情,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读书读报、诵读比赛、上街给商家招牌广告纠错等),使其得到丰富的说、读、写、思的练习。
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教师应在如何利用课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语文实践平台上作深入探究,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革新教学论文,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进展。

5.培养学习能力

叶老曾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在课堂里教语文,终极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由此,我们更加明确,语文老师不是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才能使学生受用一辈子。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充分阅读,然后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揣摩,在自己有思索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纠正、补充,对学生疑惑处进行点拨、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归类,如:理解感悟的策略、某类课文学习的一般策略、概括文章内容的策略、梳理文本脉络的策略、围绕中心意思表达的策略等,发挥好教材与课堂的“例子”作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将所学策略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执教《如梦令》时,我努力渗透古诗词的学习策略,在温习回顾时引导学生背古诗,指导找“诗眼”,感受诗情,在精读学习中引导学生能找“词眼”,体悟词的情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渗透“读、想、品”的学习策略:初读,联系上下文及已有经验推测词的意思;精读,依据词句联系生活,展开丰富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优美、鲜活的画面与意境;品读,体悟词所传递的情感,并静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与传神,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略读,拓展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并和《如梦令》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找“词眼”。学生运用这样的策略,经历了将词读懂、读厚、读活及读薄的过程,并进行学法迁移练习,既感知、理解了内容,感受了情感与语言,又积累了相应的学习策略。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未完待续)
(许红琴,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探讨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