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审美教育浸透于语文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13094 浏览:563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夸大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即是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专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以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体验和感受,并能够将之体现在自己的写作中。
那么如何在初中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上风,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对朗读这种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进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定,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以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如诵读《山中访友》,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来品析。新教材中有很多美文,《济南的冬天》《在山那边》等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二、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很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公道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有着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清幽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以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艰辛和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感受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三、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熟悉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的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怀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以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以音乐中歌手那布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亲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不足:“‘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不足的提出,便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以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四、创设氛围,开发美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系统,它需要其他各个系统的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以各个方面进行革新教学论文,共同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首先在任课教师方面,应该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正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以而活跃学生的“思”,进展学生的“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富有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学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发表独到之见,写出角度新、立意深、构思巧的佳作,并能迸发审美创造力的绚丽火花。
其次还要重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课本剧演出等。学校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手段,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像、录音等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总而言之,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捉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以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