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4230 浏览:127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要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十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进展。笔者结合多年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对聋校语文分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总结出了聋校语文分层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实施分层组合—制定分层目标—进行分层施教—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分层评价”。
关键词:聋校语文分层教学基本流程
著名教育家朱开轩先生指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别的每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推动教学论文他们的全面进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共同进展与差别进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进展目标统一起来。因此,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十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进展。”对听力障碍学生,“共同进展与差别进展”尤为重要,在多年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聋校语文分层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总结出了聋校语文分层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实施分层组合—制定分层目标—进行分层施教—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分层评价”。

一、实施分层组合

聋校教育课程的核心是以听力障碍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进展。听力障碍学生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别有不同的方面,如包括自身的听力不同、智力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多个方面。《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别,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介入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进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案,而且要充分探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分组,努力做到既眼中有“本”,又目中有“人”,使每个听力障碍学生都能得到进展。
我班里有14名听障学生,根据他们的听力、智力(反应力)能力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A组:有残余听力,智力较好,反应较灵敏,较活泼;B组:有听力障碍,智力中等;C组:综合组,智力迟缓),平时上课,总是根据不同级别的情况分别设计不足。比如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
——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漓江的水?谁能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的水?(由C组学生回答,B组补充)
——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呢?(全体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由B组同学回答)
——这里还有一个比喻句,谁能找出来并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C组同学回答)
——这一段最后一句“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是什么意思?又一次说明了漓江的水怎么样?(A组同学回答)
——同学们平时见到的小溪啊、湖泊啊,包括黄河、长江、大海,还有我们身边的大运河,它们和漓江的水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先由C组同学回答,B组补充,最后由A组总结出:桂林的水“甲天下”)
当然课堂上教师提出的不足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对于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不足,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起到引路作用,又使中等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还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得到锻炼。课前设计好的不足不是不可变更的,课堂上可以根据当时情况灵活机动。另外,原先的组别可以是动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听障学生是可以打破组别的,C组学生可以编到B组,甚至A组;A组学生也可能落到C组。

二、制定分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现行教材都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分层是在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听力障碍学生,用适当的策略加以点拨指导。在施教过程中,通过分层回答和练习,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相应层次的学习目标,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往往是随意性的,主要是以举手的学生为选择对象,以得到正确答案为目的。由于通常的不身目标性较为模糊,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处于旁听角色,课堂教学的介入度不高,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轻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听力障碍学生,采用合适的策略加以点拨和指导,是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的基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体要求是: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介入“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如仍以《桂林山水》为例,基本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较高教学目标是:(1)学习作者捉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策略。(2)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三、进行分层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能消化,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不足有梯度,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分层教学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较弱,在家长社会的压力下,厌学心理随着年级升高而加重。我们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实现情感体验,主动学习,终极达到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问为例:

1.示范性回答

提问的对象是A类学生,其目的是指向B类学生和C类学生,期望通过A类学生的回答,给B类和C类的听力障碍学生以示范。这种示范可以是知识的陈述,也可以是策略的示范和引领。教师应引导B类和C类的学生,让他们认真地倾听和记忆。在A类学生回答不足后,可以追问B类和C类的学生:“你们听清楚了吗?记住了吗?”

2.模仿性回答

要特别加强对C类学生的辅导,让他们尽量跟上全班学生的步伐,防止掉队。根据C类学生智力情况,可尝试采用模仿性回答的方式。模仿性回答就是先由A类学生回答之后,让C类学生再重复一次,通过重复模仿,加强C类学生的记忆,同时让全体学生获得重复一次不足及答案再现的机会。模仿性回答是针对B类、C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他们复述教师讲解或A类学生回答的有关内容,强化C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通过模仿,掌握自己独立思索而不能解决的知识难点,必要时教师和A类学生可重复一遍。在模仿性回答的时候,无论是回答不足的学生,还是倾听回答的学生,都要求必须做到耐心、认真,不要取笑他们。一遍不行,再重复一次,直到完全正确为止。

3.灵活性问答

赞科夫以为:“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作用,假如教学工作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这种方式主要是检查各层次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分层目标提出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不足,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补救课堂教学和纠正不足提供依据。“教学有法,教学无定法,教要得法”,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做到教学策略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提问,如属于基础知识性的、比较简单的不足,可让B类、C类学生回答,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提高,达到基本要求;对于有一定难度、比较抽象的不足则要A类学生回答,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不仅有智力水平上的垂直差别,而且有智力类型上的横向差别,即不同质差别。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别是无法消除的客观有着,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只有适合于每个学生自身能力的方式,获得的机会同等才有实际作用。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