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足意识培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33719 浏览:1566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的不足性思维品质也即不足意识通常体现在熟悉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不足,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不足和解决不足。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74-02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存活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不足的有着,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讨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不足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不足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以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1进行能力练习,丰富学生的不足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不足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不足意识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应留意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练习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不足。此外,还要留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捉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练习。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练习。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点,它总是与不足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练习,对于不足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捉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捉住“慌”字,以字音、字形尤其是以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不足;“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练习,学生的不足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介入。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上风,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公道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不足来。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策略。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策略,指导学生发现不足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不足的练习,不管所提不足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不足意识才称得上真正作用上的开动。
2营造同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由于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以头到尾不见一点笑脸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不足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2.1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是有益于学生的不足意识的培养的。
2.2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有着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公道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气力,学生的不足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
2.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以学生提出的不足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索,迅速判定: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正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不足意识培养的一个终纵目标。
3精心创设不足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不足意识
不足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熟悉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留意不足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不足意识。
3.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现代教学手段的上风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以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进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先容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很多不足,教师捉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围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3.2留意不足设置的难度和密度:不足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要留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凉”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不足?”学生提出了“荒凉是什么意思?怎样荒凉?为什么荒凉?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不足,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留意力集中,不足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3培养自学能力,推动教学论文不足意识的进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不足意识的一种基本练习。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索、钻研不足。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进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不足”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策略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展,也不利于不足意识的培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