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技艺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752 浏览:110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目前农村低级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数学在初中各科中的地位,昔日“吃香”的语文课已不像过去那样“吃香”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不如以前那么浓厚了,上语文课时,有的学生恹恹欲睡,有的学生赶做英语或数学作业,有的学生干脆躲进宿舍睡觉。当然,造成这种情况教学论文与个别语文教师的教法不当也有联系,不是“满堂灌”就是为赶进度实行“高压政策”,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这样的课堂自然无吸引力可言,索然无味,听者寥寥也就在情理之中。为了转变此种近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技艺教学论文上下一些功夫。

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小学集注》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于兴趣。”当代“情感派”代表于漪则说得更为具体:“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由上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堂课应讲究新课的导入,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采用“直观演示”、“讲故事”“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等导入方式,能较好地“揪住”学生的心,集中学生的留意力。教师授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抑扬”,以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笔者在讲授小说《一厘米》时,先引导学生浅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浅析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命运,引导学生思索或想象一番作者在为文中人物命名时是否另有用意。如文中的陶影,即为“有逃票的影子”,并不是真的要逃票;她的儿子名字叫“小也”,即“小了,矮了,还差一厘米”之意,其姓名与人物形象相吻合。这种人名上的趣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学生会因此增添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对课文进行浅析时,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如讲一些相关的笑语、故事、谜语等,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以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迁移等能力。当然,这种做法应把握好分寸,不宜“离题万里”。课堂上这有意识的“穿针引线”,有利于学生适应会考的需要,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有兴趣就会去钻研,肯钻研就会去创造,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得到激励,以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一种良性循环自然形成,如此,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自然也能持久地保持。

二、语文教学要讲究言简意赅,衔接自然得体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衔接自然得体,语言通畅流利。这几个字于语文教师而言不可忽视,每节课都应有所讲究。有些教师上课有这样一个习惯,总要用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这种做法不是都没必要,但要讲究个“度”。有些教师总是要重复说些口头禅,学生听久了会生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同一内容无作用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促使他们精神松弛和留意力分散。一个教师上一节课无意地停顿十数次,或句子表达不清楚,或课文浅析不连贯,都会破坏学生的情绪,很轻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心理。因此,在讲课中,除了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重复外,应十分留意语言的严谨和简明,让学生沿着一个清楚的思路记忆或学习。
当然,教师讲课时假如语言干瘪、枯燥,缺乏,同样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假如教师的用语固然“华美文雅”,但语言艰深晦涩,学生听不明白也是无用的。如在讲述课文中,有些教师说某某作者是“作家创作盛期的成果”,现在要对它作一番“美学欣赏”,并“略加点评”。这种说法对于农村低级中学中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会使他们感到玄妙莫测,毫无趣味。因而,讲述课文应十分留意学生原有的语文水平,有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汇,在使用新的学术用语时要谨慎选取,或加以解释,这就要求教师扎实做好备课工作。

三、创设教学中的“空缺”情境

美术画中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缺,让欣赏者去想象、去猜测。如“深山藏古寺”这幅画,就令人思绪万千,联想翩翩,以而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创设这种“空缺”情境,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而一改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记忆的昏昏沉沉状态。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看,“空缺”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想法,并使其更加完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不足的兴趣和能力。
那么,怎样来创设这种“空缺”情境呢?
首先,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有意识的保存教学内容,营造“悬念”。语文教学是一种有动有静、有松有紧、有开有合的节奏感相当强的艺术。有经验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启导之法,只为学生打开一个窥探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留下“知识上的暂时空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探询、补充的,产生获取知识的动力。
其次,教师要使用不足来激疑质疑,营造空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置“不足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在是学生进入思维状态时的一种短暂的“空缺”的心理状态,目的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在授课中,教者不但要善于提问,而且要善于用“追问”、“曲问”来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荡起其思想的浪花。
再就是要善于利用语言、板书等技艺教学论文以造成空缺。教学语言不应以头到尾像放鞭炮一样“啪”、“啪”、“啪”响过不停,除应适当停顿外,教师还可以用期待的眼神等鼓励学生提问或质疑,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效果。板书是语文课教学直观性很强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严整精巧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板书能弥补语言描述抽象、笼统的缺陷。

四、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课堂“放而稳定”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心理学探讨表明,教师以温和、热情、赞扬的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批评效果要好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总是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把课堂气氛搞得生动活泼,但也有教师,不留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压制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这样往往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的矛盾对立,以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只要不是故意捣乱,那么对学生的想法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正如于漪所说:“师生处于同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由此可见,教学气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师生联系,教师应当努力创造美而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思索,个性化地思索,而不是放任自流,要做到“放而稳定”。因此,教师上课的调控艺术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
初中语文课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充分了解农村教育的近况,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吃透教材,钻透新课标,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当深刻熟悉到这一点,同时要让学生也熟悉到这一点,让师生共同经营好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组稿编辑:杨西彻】
(作者单位:711702陕西省富平县留古镇留古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