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误区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8096 浏览:131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施新课标以来,语文课堂布满浓郁的生活气味,单调的说教形式变为活泼、生动的师生交流,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但是,一些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语文课堂上竟“迷失了自身,缺失了本性,异化了本质”,误入了歧途。
误区之一:一读到底,漫无目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多读多悟。”于是乎,有的语文教师一改往日课堂沉静的局面,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个别读,小组读,赛读……课堂上书声雀起,煞是热闹。然而,为什么读?读的层次是不是在提升?对此却不加思索,以至于学生读到口干舌燥,始于兴致勃勃而终于兴味索然。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理由是,片面理解多读书的作用,误以为课堂教学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就行了,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内涵的感悟。应该说,读是理解的条件和手段,好书不厌百回读。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光靠读就能读出来的,需要教者的点拨和引导。课改后,很多教师由于不同程度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有读无导,有读无悟,陷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偏离了“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读书时,必须体悟语言,凭借语言与“文心”心合神契,与“文意”潜脉暗通,激发起读者的内心情感,调动出其对人生的感悟,与作品心心相印。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棉花姑娘》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棉花姑娘生病时及健康后的情景,在屏幕上展示了棉花姑娘生病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棉花姑娘怎么样了?
生:生病了。
师:生病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人很难受。
生:没精神。
生:说话、做事没力气了。
师:棉花姑娘生病了,你能把这时候棉花姑娘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吗?
学生形象生动地读出棉花姑娘生病的样子。
让学生进入状态读书,把文本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就意味着调动学生自己的经验或者感受,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这样,就读有目的,读有层次。
误区之二:过分自主,放弃引导。有些语文课只要一出示课题,就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大大小小、行行色色的不足。这些不足逐一被罗列在黑板上。有的轻易解决,有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读书讨论,于是乎,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形成小组议论开去,教室里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最后,各个小组逐一作答,一节课落下了帷幕。教师就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凭着感觉走,这组看看,那组瞧瞧。一节课在所谓的自主热热闹闹中结束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片面理解自主学习,误以为课堂上教师的发问和引导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挥。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其基本品质。即学生学习时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打算和办法,对学习中的不足能确定自己的看法,提出主张,自主地评价和反思学习结果,自主地调控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由于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教学论文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学会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策略和技艺教学论文。教师要做到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平时注重一般性指导,学习某篇课文时注重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还要做到全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和自主学习之后面向全班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误区之三:滥用课件,忽视文本。有些课为了适应当前学习背景的拓宽,什么都用媒体显现。课题、不足、教学要求都搬上了屏幕,学生的留意力只在屏幕上停留,还会顾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吗?再加上没有读书,没有感悟,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上,放出大段大段的景象,学生看到后面往往心不在焉,无法感受具体的内容了。
媒体的运用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能见到、少接触、无法体验的内容,而不是把文本变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媒体的运用要用到该用处,语文教学不仅应重视学生对情境的感悟,更应珍视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沉醉于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字的内涵,加深印象。否则,轻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视觉图形,剥夺学生再创造的自由。
误区之四:自主作业,伺机偷懒。当前很多语文课堂出现自主布置作业,或者教师自己提供几道题供学生选择完成。学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没有过多干涉。比如碰到课后的“思索与练习”中提到的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有些学生有意避开课文中该要掌握而又不易记牢的生字新词,背诵时,专挑简短的句段,并非课文出色语言,应付了事。
有些老师高估学生的自主意识,误以为学生的选择是完全自主的,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每个学生的思想背景不同,他们都是进展中的人,是一个进展平衡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别,要以学生个体进展为本。我们知道智力是多元的,加德纳以为人有九种基本智力,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是学生间的智力差别。但是,尊重差别,自主选择,不是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不好,还有的经常不造作业,这些“后进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碰到摘抄、诵读的选择性作业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出色的词、句、段,让学生明白喜欢的词句不是随意的,而明白什么样的词句是出色的,是值得积累和运用的,以此克服选择上的盲目和随意。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时,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选择的目的,注重夸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不闻不问。因此,引导选择作业,既要尊重其自主选择权,又要紧扣教学目标;既要实现因材施教,又要有助于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误区之五: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量,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但由于论述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探讨还很不深入,合作学习中有着着流于形式的倾向。主要体现为: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没有以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而是单凭教师的愿望,想要学生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想要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地合作,无法真正地合作;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袖手旁观,缺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仅背离了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而且徒然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以为,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让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另外,要想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
其次,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般说来,开展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时机:一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二是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碰到疑难不足、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三是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四是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五是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六是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
再次,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介入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误区之六:课堂评价,一味表扬。“以人为本”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加之欣赏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敢说“不”,生怕扼杀了很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
欣赏不即是放弃。无原则地尊重与欣赏轻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欣赏和肯定还轻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糖衣弹”。有时恰到好处地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使学生顿开茅塞。所以,惟师独尊和惟生独尊都不可取,都是一种畸形的师生联系。只有掌握好欣赏与惩戒的标准,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师范附属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