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6017 浏览:215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并尝试不同的朗读策略,培养语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通过看、听等策略,丰富语感;在生活中吸收、练习,以而提高语感。
[关键词]语感 阅读 朗读 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做了描述: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作用和情味,单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当代一些探讨者则以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通过这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以不同角度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以把语感的内涵理解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教育,语感的培养都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要紧的是练习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诵读课文有助于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抑扬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思想和体验情感的过程,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如在讲解《论语选读》黔的时候,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先让学生投入地朗读几遍,大部分学生就会以诗歌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文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如第四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第一章“陈成子弑简公”,经过反复诵读,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孔子“不敢不告”的无奈之情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另外,在朗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把握好轻重缓急、抑扬抑扬的朗读技艺教学论文,可以捕捉到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如:通过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可以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穷怀念;地朗诵“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瓦废砖。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可以表达作者对祖国最深厚的爱。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愿。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教师应十分留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旬式的点拨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再通过朗读吟诵,让课文深深地感染学生,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做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诵读吟咏的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美读,如范读、配乐朗诵、播放磁带等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还可以指导诵读,调动学生眼、口、心多种感官功能,利用诵读技艺教学论文来捕捉语言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二、阅读书籍有助子丰富语感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0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来自后天的培养和进展。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是需要手、眼、脑等感官相互协调的。同学们在进行阅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的意思,而是可以利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预见、猜测、期待的手段使阅览过程简化,以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因此,除了一些基本的课文外,如可以以图书室里借来一些可读性较强的杂志、学生自主订阅的优秀报刊等另外开设一些阅读课,增加学生阅读的广泛性。
阅读除了看之外,听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时,学生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的方式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才能在接听言语的同时理解语意并做出评判。所以,我们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如在上课时把一些优美的文章朗读材料找出来,让学生在对语音材料反复听的实践中,逐步将初步感知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语感图式。如《沁园春》一文,让学生结合听录音范读感受的壮志豪情和坚定信心;在听惭听那冷雨》中,感受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深切思念、绵绵情意。

三、体验生活有助于提高语感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论述”,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感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有着。前面提到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独以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此我们不丢脸出,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闻声“落叶”二字,不但会让人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等意味。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环境中感受具体事物,无形中就培养了语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看到某件事或某些事物就要养成思索的习惯;光思索还不行。还应该把他(它)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或者用笔写下来。碰到好词好句,无论是书本上看到的,还是以人家口里听到的,不要只以“漂亮”着眼,忽视了语言内在的作用,不要被一些陈词谰言迷了眼而对好词好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每个星期都有一节阅读课。要学生在这堂课中把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并用简短的语言做出评论,写出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语文课外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加强语感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因此,语感的培养“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练习。”语感的培养是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话题。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20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21世纪是布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练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