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23827 浏览:1079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联系的思维过程和策略。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地运用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创造。下面笔者就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比较阅读为例)谈下自己的见解。
语文总温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可练习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阅读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相同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章、段之间,只要具备“新知点”,就应进行比较“启悟”。学生阅读后,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新知”的获取可多可少,哪怕“一丁点”也行,最忌无作用地让学生被动的阅读。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以而获取新知呢?现就鲁迅作品的不同肖像片断,作一下例析。
片断之一:“……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抑扬的声调……”《藤野先生》
片断之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断之三:“……却见一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片断之四:“……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四周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
片断之五:“……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固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以上五个肖像描写片断,课前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
启悟之一:学生比较阅读之前,在学生轻易忽视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一把开启新知的钥匙。
学生平时的作文一定写过肖像,运用过这一塑造人物的策略。然而,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人物,大家很快记住了,而自己所写的人物为何又会很快忘记了呢?现把鲁迅不同作品的不同人物肖像描写放到一起阅读,供学生探讨。
新知之一:说说这五个人物肖像的异同点。
鲁迅写的这五个人物全是“瘦子”,而且年纪都很大了。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书塾先生的“高而瘦”“须发都白了”;杨二嫂颧骨的“凸”,能想像出她的脸部的“瘦削”。“细脚伶仃的圆规”“五十岁上下的豆腐西施”,妙喻了她身体的“瘦”;“豆腐西施”的美貌已属“昨日黄花”;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变作“灰黄”,还有“很深的皱纹”,这里的“灰黄”离紫铜色似的“健康色”差了很远,定然是“消瘦”的;孔乙己“青白脸色”“花白胡子”,也足以肯定他的“瘦”。
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特点时,有的进行粗线条的勾画,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就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略写的人物;有时精雕细刻人物的外貌,杨二嫂和孔乙己便采用细节描法详写的;有的采用鲜明的比较手法来写的,闰土便是这一策略的典型。写人物肖像都能为人物的个性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管作者在写生活中的“真人”,还是塑造虚构的“假人”,描写的“形”都极“似”。固然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都戴着眼睛,但我还是区别了他们;藤野这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人,由于他深专细研,不修边幅,穿得很“模糊”,别人误认他是“扒手”。这让人记忆深刻。至于书塾先生则是太严肃了,可“我”还是敬重他的。
作者写他们肖像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回忆一下全文的背景及主题就知道了。
新知之二:教师以总结式向纵深导引。
这五个人物的肖像描写,都写出了人物自身的“个性”,即写出了“这一个”。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我以为同学们忽略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在这方面,应再仔细浅析浅析。
新知之三:以概括形式表述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新知”。
杨二嫂:“薄嘴唇”的“薄”,“两手搭在髀间”的“搭”,以可以看出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既能“说”又够“烈”。联系全文,她的尖酸刁泼无不与其的“嘴”有关。当时的社会生活把“豆腐西施”磨砺成了这个样子。
闰土:以他的身材、脸、眼睛、衣饰、手等方面看,给我们的总体感受:他变化太大了。说明闰土饱受着庄家收获不好,苛捐杂税繁多,社会不稳定,子女又多的痛苦生活的煎熬。他的神情已经麻痹了,是一个封建等级思想观念束缚很深的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说到闰土“尚未觉醒”时,学生讨论得就更加激烈了。有的说,这个片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他生活艰辛,饱受生活磨难;有的却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一些细节中找到了闰土没觉醒的证据。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为何脸上“时常夹些伤痕”?“穿的长衫”又为何既“脏”又“破”?一联系全文,就想到他可悲的命运了。有位同学语惊四座:范进是中上“举人”疯的,而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混上,却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了。这样,学生就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知识分子的罪恶有了更深的熟悉。
教师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启悟”,让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基础好的学生,展开的知识面能广些,发散思维会公道些;反之,差生能达到哪种程度,就算哪种程度。“启悟新知”时,可这样因材施教,以期达到练习思维之能力,强化记忆之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