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4286 浏览:120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策略多种多样,“比较法”就是其中运用广泛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学生的视野易拓宽,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一篇章,以而丰富词汇,增强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下面举例谈炎比较法的运用。

一、语段比较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常见某语段的词句,孤立地看来并不一定是关键性词句,只是由于用得恰当,能正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足为学习的典范。如教学《百草园》,完成课后练习三时,我摘取了同出鲁迅之手《故乡》一文捕鸟情节的语段,采用了“比较法”。
……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些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鲁迅《故乡》)
……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尺,鸟雀久已无处取食的时候才行。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竹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百草园》)
这两段文字同是写捕鸟,又同出于鲁迅一人之手。乍看,不少学生难以说清谁高谁低,但一“比”就要比出不同来,哪怕是毫厘之差。我先让学生摘出两段文字有的几个动词“支”、“撒”、“拉”、“罩”等进行浅析,然后再让学生指出两段文字中的“吃”、“啄”、“缚”、“系”等展开讨论探讨,直到一致以为“啄”比“吃”要传神,“系”比“缚”更妥贴为止,这样就分出了优劣精次。最后又比较出“百草园”的捕鸟描写动词丰富,用了11个动词,而《故乡》中只用了8个。而后我才告诉学生:《故乡》写在前,《百草园》写在后,后者的描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后者固然只是几个字词的更易,却传神地勾画出冬日捕鸟的生动情景,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明澈的文风,以而可见鲁迅先生的炼字炼意上专心何其良苦;再以两者词句的调配来看,前者多短句,更适合少年闰土的口气;后者多长句,这是鲁迅惯用的语言技艺教学论文。比较讲解后,学生理解甚深。

二、同一题材比较教学

在同一题材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运用不同写法来表达思想的能力,都很有作用例如《时间篇》,设了两篇同一题材的文章《今》与《匆匆》,这是两篇劝人惜时的名篇。《今》文字较为深奥,其内在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作必要的点拨、阐述。《匆匆》文字较为浅近,应尽量启发学生自行理解课文。我的做法是:1、利用投影,结合预习题,区别《今》与《匆匆》的异同点(以文体,艺术手法,感情表达,材料组织,意境的创造等方面考虑)。

2、归纳相同点(题材,主题等方面)。

不同点:文体不同。《今》是议论文,它以理服人。文章首段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论点:“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然后分三步阐述道理:(一)“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二)“今”最易丧失;(三)“过去未来皆是现在”。三层意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使读者心悦诚服。《匆匆》是抒怀散文,它以情感人,即用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去感染读者。作品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显得亲切、自然、真实,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作者一方面描写时间匆匆流逝,并且一去不复返;一方面描写“我”虚度岁月,事业无成,以而构成鲜明的反差,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必须珍惜时间。
运用的语言不同。议论文是抽象地说理,抒怀散文是生动地叙述和描写。固然表达同样一个意思,但所运用的语言完全不一样。例如下面这句话,都是表达时间流逝得很快:
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B.入夜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以我身上跨过,以我脚边飞去了。
A句是非常概括的说明性语言,没有具体的形象。B句是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把时间写得像个精灵,能以身上“跨过”,能以脚边“飞去”。
再看下面两句话,都是表达要珍惜时间的:
A:吾人若要糊糊涂涂丢掉,岂不可惜?
B:我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A句语言概括抽象,B句语言形象生动,风格迥异。
相同点:《今》与《匆匆》两篇文章,题材相同,主题近似,都是晓谕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每一点结合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中去,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以不同角度都能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可贵啊!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开通了学生的思路,练习了学生们用不同文体来构思、表达相同或相似的题材的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同一题材的教学提供了策略。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比较”与“鉴别”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在运用“比较法”中,我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