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共鸣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23502 浏览:1074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展学生的智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情感共鸣呢?

一、努力创设情感氛围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和完成的,情境中充溢着的使人受到强烈感受的气氛和情调就是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一堂课开始时,就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感领域,在教师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如我在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首先带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先烈故事,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这种氛围定下了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为学生情感共鸣打下了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在一堂课开始时要精心创设,而且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地进展和强化。如教学《行路难》时可以以“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入手,让学生明白,宴席的档次虽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古人喜欢在酒宴上饮酒助兴,可是李白拔剑后却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了,这是多么的苦闷!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又发出了痛心的呼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读中不断优化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心设计朗读

文学作品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又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和事,都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体验,都融入了作者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学生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首先必须捉住语言因素,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思想、命运和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等有所熟悉,然后才能受到感染。朗读,是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感情的最基本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运用朗读手段,时而以声传情的范读,时而指导学生进入角色的诵读、齐读或默读,常常可以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读中明义、读中悟理、读中动情。
我在教学《三峡》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浅析三峡的地貌特点及四季景色的特点,然后用多媒体配以画面和音乐进行范读,在读中让学生感受三峡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夏水的湍急,春冬之景的清荣峻茂,秋景的寂静、凄凉。朗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完全沟通,似乎已经身在如画的三峡了,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情的熏陶。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再现或再造记忆中和作品有关的表象,以而进入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与作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我在带学生品读《背影》一文时,先启发学生想象朱自清的父亲怎样在母亲去世、自己失业、家境惨淡的情况下,不畏艰难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然后引导他们联想自己的父母顶风冒雨为自己送衣服的动人情景。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文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真挚的爱。所以,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近作者的旨趣。

四、以情,形成共振

以情,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用自己的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由于审美主体理解能力、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审美感受有着一定的个性差别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运用自己的情感和已经形成共鸣的学生的情感,来感染其他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产生情感的涟漪,以而产生类似的情感。
我在带学生品读席慕容的散文《贝壳》时,首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描写贝壳精致、可爱、珍贵的词语;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理解:“这样美丽的贝壳是曾经居住在里面的细小而卑微的小生命一丝不苟地制作而成”的含义;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所持的态度;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细小卑微的小生命尚能一丝不苟地制作,比贝壳的生命停留时间更长,占有空间更大的人,又何尝不能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只要你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出'令人珍惜、令人赞叹的东西!'”这样,终于使全班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以情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作品进一步深刻理解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情感不断激发、思想道德不断升华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高尚的审美感情。当然,审美教育和语文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教学论文的,把知识消融在情感里,把情感同样消融在知识里,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精华所在。
(责任编辑韦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