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备课阶段应该坚持几个原则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29536 浏览:1338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应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它不仅是一个寓教于乐、感染陶冶、以悦人到怡人、感人再到育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求真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承担语文课堂教学总设计总策划任务的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就成为能否实现这些语文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如何备好课呢?笔者以为在备课阶段中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要充分熟悉备课阶段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地位和性质

1.备课阶段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是通过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组织实施的。一般地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分为备课、讲课、辅导、课堂效果评价四个阶段,而备课阶段是落实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第一道工序,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条件,它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主要明确语文教学目的即授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要围绕教学目的,策划设计授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所采用的教法等,最后还需要设想具体的课堂效果评价措施。要做好语文教学的备课工作必须做好课前调研,既要吃透学生,又要吃透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备课工作做得越是细致扎实,教学过程就越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目的实施就越有把握。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和混乱的现象,内容不系统,上下脱节,在课堂上费力不少,学生却听得糊里糊涂,甚至拒绝听这位老师的课,究其理由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备课工作,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位老师曾讲过自己的感受,《故乡》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成人中专教材里都有,教学设计却截然不同。比如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浅析文章,要求浅析以闰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点,这个练习显然不适合高中生,而成人中专的学生就可能适用,此所谓教学对象不一样,教学目标也不应一样。
2.备课阶段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之间矛盾的桥梁。一般地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公道的运行过程。这三个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三对矛盾,而其中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备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学生和教材的楔入不足,在备课阶段中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寻求学生和教材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教师授课,使学生吃透教材,认知教材,扩展教材,架起学生与教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完成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假如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备课工作,就会忽视对自已所教学生对象的探讨和所用教材的深入探讨,就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与知识内容的脱节,如此,实现教学目的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在备课阶段没有系统地去挖掘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结合点,同时也由于课文知识点多,容量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或侧重于字词练习而忽视语文课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或侧重于思想内容浅析而漠视语文课的工具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总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以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站在培养具备完整人性人材的高度,充分熟悉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对落实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量,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备课阶段。

二、语文教学备课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不足

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浅析我们知道,备课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担负着策划设计的任务。它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要素进行充分地调查和浅析,寻求处理这三个要素矛盾的最佳解决案例。这项工作可以称得上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原则:
1.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捉住这对主要矛盾就能够较好地制约教学论文、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备课阶段主要就是吃透学生和教材,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物”。
所谓的“目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吃透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是备好语文课的条件条件。语文课的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的人性教育。学生本身都是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因此,不同的学生适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差别,即因材施教。因此,在备课时应尽力摸清学生底细、吃透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以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在教师主导下,把传授知识与情感熏陶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放飞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灵性、敞开学生心扉,悟出理性的人生之道,实现人文精神的完整构造与人性的和谐、圆满。
所谓“心中有物”,就是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重点,要做到“五个吃透”、“三个统一”。五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教学内容结构,弄懂各单元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与本教材相关的学科,把握文章的主要线索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链,架构知识网。二是吃透和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能悟得教师由于没有充分描述而未曾或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才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力求达到的较高境界。因此,教师在备教材时一定要把握住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美育目标的主线索,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进展。三是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系统、重组加工教学内容,把握住重点、难点和练习点,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累知识、积淀生活情感等财富,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四是吃透教材中各教学单元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以篇章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受益。五是吃透篇章中让学生介入的知识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把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尽早培养出来,尽情释放出来。通过吃透教材力求达到三个统一:知识积累与知识革新教学论文的统一;教材的各篇章知识结构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2.语文教学备课阶段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为切入点,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学科的形象性较强,“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情能力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披文入情,再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不管是“情淡”或“无情”的文章,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达到篇篇捉住情、处处注重情,以而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在涓涓的情感细流中沐浴完善人性的塑造。比如课文中篇幅短小,语言华美、情感丰富而意境悠远的作品可以预先设定如音乐朗颂等形式激起同学们心灵中爱美的情趣。对于小说戏剧类作品等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的题材,可以设计成表演课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真切的戏剧性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领会作品中包含的意蕴。
有位教师在讲授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作了这样一个设计:让学生熟读成诵之后和学生一起设计“诗词TV”。即根据词的意境构思画面,组接镜头,选配名曲,在课堂上“放映”。这就充分调动了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手段,把学生带进了“故国神游”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学生沉浸其中、沉醉其中,心灵为之净化,情操为之升华,达到了体验感悟与理性浅析的最佳境界。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