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科学运用,实现现代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最佳整合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5513 浏览:121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展,新的教学手段日趋丰富,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以视觉、听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无与伦比的上风,亦为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清新之风”。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走势,或者说多媒体的运用走入了一个误区,最典型的莫过于“唯课件而课件”,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不再是以语言练习为主体,取而代之的是频频亮相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身影”。
因此,走出误区,积极探讨对策,科学运用语文多媒体,实现现代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最佳整合,势在必行。
领悟新理念,避免“走老路”
现代教育的革新教学论文,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实践为主线,实现由“语言探讨型”向“语言学习型”的转变,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练习、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健康个性、健康人格的培养。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固然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但教学方式却依旧是教师讲(或放),学生听;教师演(或播),学生看。这样做,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被当成可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了,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漂亮、手法多么新奇,结果都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毕竟媒体还是有它自身的固有的缺陷,它过多地出现,有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展和对语言文字固有的个性化理解。
因此,我们在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更要更新教学观念,并正确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以课文浅析为主线向以语感实践为主线的转变。
讲求新实效,避免“赶时髦”
教学形式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的选择必须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依据。语文课适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而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加快、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和理解,以而推动教学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由于我们熟悉不到位,出现了滥用多媒体课体的走势。备课时总是一心在设计或下载精美的课件上下功夫,甚至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乃至会干扰教学进程的内容添加到课件中去。如此使用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干扰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留意力偏离熟悉主体,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必须在“辅助”上下功夫,以目标着手,以实际出发,以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是否有利于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感培养、思维练习、文化熏陶,是否有利于提高实际效益为依据,公道地选用媒体。
营造人情味,避免“机器化”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有时教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表扬要强得多,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师生的交流中,假如处理不当,还真算是“第三者”插足。曾经有人统计过,教师站在操纵台旁的时间竟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三,教师频繁往返于学生——操纵台,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纵,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此时,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纵者、放映员,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
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的进发。
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留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教学时,要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片面夸大其优点,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其缺点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熟悉,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公道运用,才能让多媒体更为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育,让我们的课堂更具语文味,以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