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悟性”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6197 浏览:208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号】G633.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192-01
1导其入境是悟性培养的基础
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与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情感相融合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以把握文章精华,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家所构建起来的形象,然后让自己置身于文学情境之中。“入境”的教学策略是:1、表情朗读;2、绘声绘色地叙述。教师借助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以而产生美感。
2“体己察情”是悟性培养的关键
“体己察情”是将作者亲身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场面和情境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一首诗文,一片文学作品,常常是人物的情感信息激发作家的情感功能的产物。志在山水,琴表其情,读者要把握这个“情”并非易事而应仔细阅读,要求学生入境后细察,欣赏,体味和领悟,这就是所谓的察情。以作品的体现形式看,常用的察情法有以下体现:有的作品体现作者感情的有画龙点睛之笔,捉住他,能感悟作品浓郁的感情。有的作品要悟出其中的精妙,学生应以身临其境身份,调动和发挥自身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再创造潜力,亲身体验全身心地投入。这实际上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感受作品的情操和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是对作品语言做增删、调换,进行表达角度的转换,以而悟出原作表情达意精妙策略。如鲁迅的《孔乙己》中有一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教师提问:如将其中的“罩”字换成“捂”或“盖”体现力有何不同?这种提示是表达角度的转换,它能引导学生品味体察到作家特有的思维、感受和情感。
3“独特体验”是悟性培养的条件
学生只有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知识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浅析和语言材料中新的内容结合,才能把文本的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的过程,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作者、编者多重对对话的过程,学生要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中感悟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一定要认真阅读文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对教材进行个性解读。因此,无论以教的角度,还是以学的角度,都是紧扣教材,以文本为依据,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阔别文本失去自由发挥,语文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悟情悟理”是悟性培养的升华
文学作品的“情”、“理”是难分难解的亲兄弟,然而他们又相互有别,“理”往往决定着“情”的沉淀厚度。引起学生真情实感迸发的东西是贴近于教育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东西。作为语文教材内容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也应该是和学生经验经历有相似之处,才能引起共鸣。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就是滔滔的海水,学习他的《乡愁》,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多幅画面,那么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愁绪,就达到悟情悟理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