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语文双基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3652 浏览:116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病房。
师:“病房”这个词语是我们课文中的,以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策略。小朋友们以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
生:病了、传染病。
师:什么叫“传染病”呢?
生:就是说别人得了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大屏幕出示句子。)
生:(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师: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
生:不能。
师: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风景,不能上学。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
生:不能玩游戏,不能玩玩具,不能到公园去玩。
生:还不能动手,由于他的手上吊着水呢。
师: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由于他得了
生:(齐)传染病。
[启迪]
语文教材中对识字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安排,但有关识字这一双基,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必定会影响着学生的识字量。这种源自生活中的识字,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张老师教学“病”这个生字时,没有局限于书本。她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组出了“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病菌”等词语。这些文本之外的词语,来自学生的生活,它们和文本中的“病房”、“病了”、“传染病”一起,将“病”这个生字生动地镌刻在学生脑海中。
在解读“传染病”这个词语时,张老师再一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历。课上,学生们自然地把科利亚的生活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即时链接起来,延伸开去,说着科利亚的传染病,想着自己的生活——“不能玩游戏”、“不能玩玩具”、“不能到公园玩”、“不能动手”……也许孩子们还说不清传染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传染病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解读足够了。
2,在个性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
语文双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以说每一个个体的双基仅限于这个个体而有着。以“写”为例,不同的作家就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赵树理的风格与老舍的风格就迥异。这取决于彼此不一样的生活积淀和语言特点。以语文双基的视角来看,即是各人有着仅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双基,其中语文双基的核心语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言语不同,各如其面;双基不同,各如其面。但语文双基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又必然的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如一个字怎么读、怎么写、怎么用,是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性的,突破这个规范,就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双基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可以最有效地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烙上鲜明个性痕迹的双基,才会真正地被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系统所接纳,以而建构起新的双基系统。但我们倡导双基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绝不意味着一切任由学生任性而为,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双基教学中的规范性是不可削弱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自有其内在的规范性,个性化是以规范性为条件,脱离了规范性的个性化会造成语言的混乱不堪,而缺失个性化的规范性会造成语言的单调贫乏。在双基教学中,教师应特别留意把握好规范性的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双基结构,选择不同的标准要求。此外,在双基教学形式上避免单调统

一、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双基练习的个性化的需要。

当学生在双基教学中的个性化与规范性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需要教师给予艺术化的调控。为什么说是“艺术化”而不是“科学化”的调控呢?双基教学的内容自然是科学的、规范的,但一旦这些内容和人产生联系时,这时就注入了人的情感性,双基教学绝不是冷冰冰的机械重复练习。因而当学生的个性化和规范性产生冲突时,教师需要作艺术化的调控,以求一种平衡。以内容上需要巧妙的指正学生在规范性上的错误,但在情感上必须保护学生的热情投入。
[案例](苏教版第9册《郑成功》教学片断,江苏省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观摩活动优质课获得者林春曹执教。)
生:我觉得郑军官兵善于作战,他们练习有素。“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库。那艘敌舰被炸成很多碎片,飞向天空。”这个炮手很了不起,他在激烈的战斗中,显得还是那样的沉着,瞄准了敌舰,打中了库,一炮就消灭了敌舰。
(师在大屏幕上的“刚巧”下加红点。)
师:你说说看这位炮手刚巧打中库,这里的“刚巧”是纯属“碰巧”吗?
生:(疑惑地)嗯,可能是有一点运气吧。要不怎么就打得那么准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刚巧”是碰巧的意思。那位炮手瞄准的是敌人的战舰,他也不知道敌舰上的库在哪里,只不过非常凑巧,就打中了库。
生:我想在过去的海战中,还没有先进的瞄准仪器,炮手一般都是靠眼睛来瞄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打中库,主要就是靠运气了。
师:假如我们把这里的“刚巧”与上文中郑成功战前的严格练习联系起来,也许你又会产生新的看法。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生:我想这一炮绝不是“碰巧”,炮手们战前已经作了充分的练习,现在应该是正常水平的发挥。就算打中的不是敌舰的库,打中敌舰其他部位也一样会给敌舰造成重大的损伤。
生:我觉得这一炮表面看来是很偶然的,怎么那么巧就打中了库呢?可是我们一联系郑成功战前对的严格练习,就知道了郑军官兵个个都是神炮手,百发百中,打中敌人的库既是在预料之外,也应在预料之中。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的“刚巧”打中了库,是炮手的实力加上机遇,要知道实力可是第一位的!
[启迪]
上述教学片断中,师生围绕着“刚巧”这个词语。展开了一段颇为出色的解读。起初,不少学生以为这里“刚巧打中了库”,更多的是炮手的运气决定的。这样的解读是个性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此时,教者并没有急于对学生个性而片面的解读作出指正,而是耐心地引导着学生联系上文(第4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这里的“刚巧”和郑成功战前严格练习之间的联系。教者的这一点拨,将先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文本的内在规定性作了一次巧妙的“碰撞”,以而引领着学生解读出“刚巧”一词的真正内涵。
在语文双基教学中,个性化和规范性之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像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设计的那次有效的“碰撞”,就会寻求到彼此之间的一种平衡,个性得以珍视,规范得以坚守,并且在规范的条件下,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个性。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