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答法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6115 浏览:21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时代的进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试行)》中指出,要“转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近况,倡导学生主动介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意味着我国语文教学策略论的一次重要突破。新课标将这一重要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倡议”中,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务教育课标语);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要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高中课标)。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理念来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呢?笔者以为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是否能科学地实行问答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怎样使提问得当,发挥问答法的有益作用呢?本文以问答法的作用、问答法运用的误区及运用中应留意的不足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熟悉和有效地运用问答法。

一、熟悉问答法

问答法,也称提问法,它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策略,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来培养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思索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问答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教学策略,同时又是一种较有生命力的教学策略。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思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和学生讨论不足时,也采用“问答法”的方式,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柏拉图继续和进展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相互讨论中揭示对方论点的矛盾,并以具体事例中引出一般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
问答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诱导,第一次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传统的问答法固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提问和学生自主探讨不足的过程。实在,问答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充分发动学生既质疑问难又释疑解惑,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问答法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够唤起学生的留意,活跃思维,养成灵敏思索、迅速回答不足的习惯。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有分辨的余地,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这是它的又一主要价值所在。另外,问答法既有利于练习口语,养成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教师能够随时发现不足,及时转变教学内容和策略,或调整教学进度。
当然,问答法也是有其弱点,首先,教师提出的不足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其次,一次回答只能限于教师和一个学生之间的问答,这就可能形成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多数处于消极的状态;最后,问答法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二、问答法运用的几个误区

阅读教学是语言练习与思维练习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由师生同步活动、多向交流、相互作用、共同进展的多层次的动态流程,师生对话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流程的质量。当前的阅读教学有着的突出不足之一就是追求表面的课堂热闹,转变学习方式渐渐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来一个大转弯,把课堂中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堂课40分钟,教师不停地提问,经常不顾提问本身有无必要,一律以问代讲。这种“满堂问”看起来似乎启动思维,师生互动,但是教师的频频提问由于无视科学性和艺术性,转化不足之快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足过于简单或过难都轻易导致学生本来敏感的思维反应变得麻痹、迟钝起来,探究不足的热情终极不得不以敷衍来替代。
假如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教材,不能捉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就轻易在教学中走入误区。以下是教师在运用问答法时常常走入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不足大而无当,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索价值。大而无当的不足如“说说你阅读后的感想”,“你以文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不足假如问多了,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提问,学生也可以未几加思索地回答,其结果是课堂失去了吸引力。过于简单的不足如特级教师沈大安在讲学中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大树底下有什么啊?学生说: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有什么呢?学生说:“洞里住着一只狐狸。”……类似这样的教学是经常可以听到的。例如:一位年轻老师在上《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问学生,父亲叫庆玲改天再教小珍时,庆玲是怎么回答的?学生马上都举手回答了,庆玲说:“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课文中都写着呢!)老师很满足,说:对,那么,妈妈在一旁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答:妈妈在一旁说:‘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学花篮,好吗?’老师表扬说:同学们看书非常仔细,你们再看看,庆玲又是怎么回答妈妈的?一堂课,看似小手如林,对答如流,可是这样热闹的问答几乎没有价值,只能培养出来肤浅、幼稚和平庸的思维,绝无创造性可言。类似这样的不足的提出,反映了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误区二:在不足提出后,教师介入时间不当,标准把握不佳。低估学生理解不足的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是有些教师不懂适时点拨,在不足提出后急于得到学生答案,不给学生思索的余地,过早地揭示不足的重点难点及矛盾,使学生的熟悉仅停留在一个感性的低层面上,思维无法深入下去。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要赶教学进度,提出不足自问自答,以自己的经验和活动代替学生探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这样过于急于求成的提问,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误区三:对不同于自己预设的答案本能(但非故意)地排斥或抵制,与一些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失之交臂。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背影》时,讲得很生动也很感人,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忽然提出一个不足:“同学们,大家思索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学生思索后开始回答。有的说,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父子情,就如本篇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这是学生当然的答案,由于刚学了《背影》。教师说不是。有的学生又答: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母子情。教师又否定。学生开始猜,有的说是兄弟情,有的说是姐妹情,也有的说是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最后,教师郑重其事给出的答案是:“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文作者描写父子情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种父子情就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40年代,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民族情、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这位教师一脸肃然地说完后,学生却一脸的茫然。这位教师否定学生各异的任性回答,得出来的是自以为很有深度和高度的答案,这样极易导致学生在以后的阅读感悟中脱离自己的真情实感,思维也会“伪圣化”。

三、运用问答法时应留意的不足

教师有效地运用问答法不仅要充分了解问答法的优缺点,了解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此法时避免上述误区,扬长避短,关键还在于明了如何设计提问和组织回答。
(一)留意问答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对于提问和作答要做全盘问虑,整体设计,提问应该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要避免将一篇课文的结构拆成细节,避免孤立地提出不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会让教学失去系统性和条理性,使学生的思维凌乱且中断。钱梦龙运用“三主”教学法时,要求学生就课文以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1)文章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怎样、为什么)“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审视;“怎样”是对文章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的探究;“为什么”是对作者构思意图和思路的揣摩。三个不足层层递进,学生“拾级而上”,依次圆满回答三个不足后,对文章以内容到形式大体上已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熟悉。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