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课中“对话教学”实施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4186 浏览:114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夸大:“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些理念和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进行对话教学。这赋予了学生话语权,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呢?

一、熟读深思,让生本对话深入而倾心

学生与文本倾心对话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基础,可惜的是有些课堂固然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只是摆摆架子,走走形式,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阅读,然后热热闹闹地开始对话。试想学生没有倾心阅读、潜心思索,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何以能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聪明的火花?因此,课堂上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索,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出色极了”与“糟糕透了”》一文,在探究“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父亲与母亲的评价会截然不同?”这个不足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研读描写母亲、父亲评价的有关语句,说说你以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读文后本纷纷说读出了母亲的惊喜及对“我”的赞扬,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第二次对话,讨论“那么,母亲仅仅是在赞扬诗的本身吗?”“父亲又仅仅是对诗质量的评价吗?”让学生带着不足再次阅读课文。学生以“他需要鼓励”,“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等语句中感受到母亲的赞扬实在更重于对“我”的鼓励,也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是为了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傲自大。第三次对话:“假如母亲对‘我’的第一首诗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的评价还会是‘糟糕透了’吗?”通过讨论,学生透过词句表面看到事情本质,明白了父亲、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实在都是源于对“我”的深沉的爱。
这三次对话以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掘文章的内在含义,在这层层深入的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拓展,文本内涵得以深入发掘。

二、启发诱导,让师生对话和谐共进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对话和谐共进,情智相融呢?交际学原理告诉我们:必须营造同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间隔;必须具备共同期待的对话话题,确立明白的对话指向;必须随时发现和揭示对话双方的作用差别,确保思想活动,形成心理资源的互补共享。因此,教师要特别留意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同等、亲和、友善的合作联系,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对话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诱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在满腔热忱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对话的自信心和创造性。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出现了以下的出色对话: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炭,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时候送去温暖。
师:很好!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理解了它的喻义,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志愿军战士碰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学生边读边想,纷纷举手发言):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供给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朝鲜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给战士们吃。
师:朝鲜妈妈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生:朝鲜妈妈不仅送去了打糕,还送去了慈母般的温暖。
生:朝鲜妈妈还送去了鼓励,送去了气力,送去了打胜仗的希望。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师:这就是咱们的朝鲜妈妈,这就是“雪中送炭”l同学们,怎样才能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读出来呢?(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样的师生对话,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又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把对课文的感悟引向深入。

三、合作探究,让生生对话闪烁聪明的火花

学生发现并提出不足时,教师不应把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应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索。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将学生提出的不足:“船长不是一个好爸爸,万一孩子不敢跳水,真的开那孩子不就死定了吗?”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不足“船长到底是不是个狠心的爸爸?”于是,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多元互动,在互动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盈聪明的火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