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中对话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13272 浏览:572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着着不对话的不足,现实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着假对话的弊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同等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协调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对话,用新型的对话教学取代旧式的灌输式和假对话教学。多姿多彩的对话对语方阅读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对话;同等;深层;互动
近年来,有很多文章、专家、媒体提倡教育教学中的“对话”意识,这对语文教学作用显得十分重大。由于语文教学原本就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语言”相统一的过程,对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主动灌输为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主体介入性被漠视。这种只重文本解读的课堂教学,势必显得僵化、单调、枯燥,以而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进展;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本末倒置,人本与文本位置的颠倒、重结果轻过程等误区,只能让很多教育界人士呼吁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学完全依附于教,而不是教服务于学,所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培养出唯唯诺诺、俯首帖耳、死记硬背的高分低能之辈。同时,当教师视学生为灌输的“容器”和评优的工具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送他上青天的凭借,教师也是一个工具。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也有假对话现象的有着。所谓假对话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的对话,实在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反对话。假对话的课堂较体现为上课时学生气氛活泼、活动形式花哨,这种表演性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学生阅读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人格受到严重扭曲。
教师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并且是在“育已”中同时完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是互为有着、互为进展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而这种主体间联系是建立在语文对话教学的基础上的。作为语文教师去真正感受、理解对话,并把对话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并非是朝夕即得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并在实践中让自己的对话教学艺术逐步趋向成熟与完善。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两种重要的课堂对话行为:一种是问答行为,一种是讨论行为,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这两种行为实现的。
朱光潜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诗“历览千载书,时时见英烈”作了这样的诠释与发挥: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古人”,借英烈之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际就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激励并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并终极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下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几种对话,略陈已见。
1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同等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入“对话”状态,必须是同等的,这种同等体现的是在人格上的同等,假如是不同等地位的话,那么教学只会变成训话和“驯化”,也就不有着讨论可言了。但是“同等”并非“相等”,而是承认并正视“差别”的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的意识和态度。在阅读教学中,主线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围绕主线的应该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相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及文本的作者,学生与他们有着着明显的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推动着学生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是不成熟的对话者,需要对话在先、对话有方、对话更优的教师相机的点拨和指导。美国学者多尔称师生联系应该是“舞蹈型”,教师是“同等中的首席”;《课程标准》也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实现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师生问答,以心理学角度来说,师生联系进展有三种方式,如图所示(实心方框代表教师,空心方框代表学生):
注:单向型师生联系,教师独白,学生被剥夺了话语权,师生联系是单向的、不同等的;环绕型师生联系像车轮一样,教师在中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中心;对话型师生联系具有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不足的探讨性、过程的愉悦性等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才干特长,每个人都是同等中的首席。
在同等的“对话型”师生联系中,问答行为的特点就是教师提出不足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不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不足共同探讨,学生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例如教授《木兰诗》时,教师就诗歌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材料的详略提问(语文七年级下作业本P20)。提问的设想是想让学生理解在《木兰诗》中刻画的木兰是一个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形象,对战争的残酷一笔带过。当此提示公布后,学生提问了:“老师,在前面,你给我们先容过花木兰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既然是英雄,那么应该在战场上有所体现。我曾看过电影和电视剧的《花木兰》,它们都大量刻画了战场上的花木兰的形象,所以,我以为应该是'作者不了解当时战争的具体的情况,所以不愿虚构'。”这是个不足!电影电视剧对学生影响巨大,不说清楚还不好理解。为此,教师又临时设计了几个不足:电影电视剧假如不拍大量的战争场景可不可以?生答:不可以。又问: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答案就多了,有的说不拍这些场景就不好看,有的说不拍就体现不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等待。教师分别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简单浅析了美国好莱坞电影《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纯粹是一个美国西部女牛仔的形象,并非咱们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所以要写战争;而本诗的目的是把木兰刻画成一个忠孝两全,既有男子的坚毅勇敢,又有女儿形态的形象,所以不用大量描写战争。并且电影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人物的策略是不一样的。经过这一问答,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同等对话可以影响和支配阅读教学的进程和方向,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学生对文本解读反思的结果,只有在同等状态下的对话,才能将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转化为学生对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更加广泛的阅读兴趣。
2推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很多高尚的人说话。”与高尚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汲取很多的营养。前文说过,学生是不成熟的对话者,需要教师相机的点拨和指导,通过阅读,学生渐次深入文本,在教师的点拔和指导下扩充知识、积淀感受、受到薰染、磨砺语感,逐步接近文本和作者。
这个“说话”首先体现在道德价值上。通过阅读,学生受到文本中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响,在灵魂得到洗练与净化的基础上,能在道德修养、人格形成中进行“扬弃”,对文本中的人物品质进行批评的吸收,即达到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最后一课》时,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懵懂无知、是非不分、贪玩厌学、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的小孩。在通过最后一课的教育,在镇上的人们特别是韩麦尔先生的感召下,竟发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愤怒心声,爱国之情油然而发。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爱国就应该爱本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并正确地运用它们对中学生来说也是爱国的体现。所以在教授时,教师提出如下不足:①你以为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请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②小弗朗士为什么在上课前后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③小弗朗士爱国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以小弗朗士身上我们有什么收获?请谈谈你的感受。这些不足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以而更好地领会爱国情感。再如在教授《丑小鸭》时,我们固然为丑小鸭终极变为白天鹅而欢心鼓舞,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丑小鸭在命运的挫折眼前永不言弃的精神,永远向往着美好,向往着理想,去追求、努力、奋斗!在教授时,教师提问:你觉得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除它本身是个天鹅蛋外,你觉得它还需要哪些因素?以而帮助学生理解成功除了有灵感更要有汗水。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