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练习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4586 浏览:128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口语交际转变了过去听话、说话练习流于形式的弊病,转变了教师不够重视这一内容的旧观念。更主要是,过去的练习策略有着着缺陷,练说话就是一张或几张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言语交际环境,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体现,效率可想而知。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过程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更加全面,教学任务也就更加多元。其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实践、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进展学生的对白语言和独白语言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那怎样组织实施口语交际练习呢?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进展合作精神。”
“交流”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而不见于原大纲。“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每个人轮流独自说(读)一段事先准备好的长而连贯的话,一方“表达”,一方“倾听”,因“倾听”“表达”的主体互相转换,彼此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二是交际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进行对话,不断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随机应变地作出言语回应。前者是活动的形式,过去的听话说话课,不乏这种“交流”。学生轮流“倾听”和“表达”,“交流”便因此形成。这种“交流”为培养“倾听”、“表达”能力服务,是在班级授课机制下培养“倾听”、“表达”能力的必然途径,我们不妨称之为“形式的交流”。后者既是活动的形式,也是应对、应变的能力。新课标将“交流”与“倾听”、“表达”并列,可见其与“倾听”“表达”一样,是一种能力,都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这个“交流”,当属上述的后一种。对应于前者,我们可以称后者为“能力的交流”或者“目标的交流”。

二、交际形式多元化

口语交际课不能采用单一的“独白式”或单一的“对白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白”、“对白”两种方式兼顾,并加以公道调配。其一,交际内容和教学计划要统筹安排,既要有“独白式”练习,也要有“对白式”练习。其二,话题对交际方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话题更适合于进行“独白式”练习,而有些话题可能相反。对“独白”为主的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穿插一些“对白”练习,反之亦然。两种方式穿插起来,不仅能使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进展,而且两种方式之间互相启发、彼此铺垫、互相推动教学论文,构成一种互动的联系。“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独白式”口语交际练习来实现,其中“形式的交流”必不可少。作为“能力和目标的交流”,则必须通过“对白式”口语交际才能练就。

三、交际角色多元化

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也不同。在口语交际课中,应赋予教师和学生多重的角色身份,并不断实现转换。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联系,在介入课堂交际活动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了交际联系,他们都是交际者。
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是口语交际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直接介入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传授必须的口语交际知识时,他是知识的接受者;当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交际过程时,他是欣赏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交际者,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为交际对象,必须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交际对象展开对话、交流和沟通。
就教师来说,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应承担起指导者的所有职责;同时作为交际者,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四、评价多元化

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续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策略、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评价主体可是教师,亦可以是交流的伙伴,还可以是其他全程观察的第三人。不同的主体可以以自己对口语交际全过程中的不同视点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使自己或是交际主客体得到启发。这实在也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生生、师生、群体互动,拓宽了学生的交际对象,使学生既学会与不同对象的沟通,又对交际过程中的做法有了自己的思索与评价,能切实提高口语交际练习的效率。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练习更应是多维度的。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只有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练习,辅以恰当的评价引导,口语交际才会实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韦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