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互动性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279 浏览:101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提纲缕析

捉住文本的中心词语、中心句乃至标题,并以之为内核,引导学生逐层剖析,引发学生主动思索,主动与文本互动,与教师互动。
如在教授《左忠毅公逸事》时,笔者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左光斗死后的谥号是否恰如其分,请根据课文中记载的逸事加以思索。”在讨论发言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非常正确地概括出了左光斗的“忠”及“毅”的品质,教学效果极好。
在运用此策略处理教材时,公道发散不足是关键。例如:《祝福》是一篇篇幅较长,离学生的现实世界较远的小说,教学难度极大。但假如要求学生能牢牢围绕“祝福”一词自己设计一组不足(如:祥林嫂为何会在祝福气氛中死去;祝福仪式在祥林嫂人生道路中起了怎样的作用;鲁镇人们是怎样看待祝福仪式的,这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并自我解答,学生就会发现看似毫无头绪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革新教学论文性就会得到很好的释放。

2.互换比较

根据文本,公道设问,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促使学生合作、互动,进而解决不足。
在文本阅读中,可供“互换比较”的材料非常丰富。小至一个词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能否用其他词语代替;大至文章的段落,如改写《项链》的结尾,等等。
如笔者在讲授《荷花淀》时设计了两个比较点:一是让学生改写妇女们的对话,然后与原文比较。二是剪辑了电影《荷花淀》中“伏击”片断,隐去对白的声音,要求学生设计人物台词,然后与电影中的对白进行比较。完成这两个不足,需要学生与时代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在比较中非常好地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3.拓展体验

在设计教学时,有时可以暂时离开文本,以文本为辐射点,引出相关话题,然后运用恰当形式,如作文、表演、辩论等,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强化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以而达到深化解读文本的效果。
例如:某教师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提议让学生为别里科夫写墓志铭。“他一生追求套子,最后理想实现于此”“在恐惧中活着,在恐惧中死去,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怕’字”“如他所愿,死后方不用为‘乱子’所苦”。当我们看到学生这样的作品时,不能不慨叹互动教学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东芳.教育新思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湖南省攸县第一中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