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11930 浏览:476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通过对重庆钢铁团体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了解钢铁工人中CAS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重庆钢铁团体下属40个子企业之一烧结厂45~80岁职工(共2180人)为调查对象,根据在岗(45~55岁)及退休(55~80岁)两个阶段分层随机抽样512人,进行标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等四方面内容,其中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个人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事件史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同时对入组的工人进行血糖、血脂、炎性因子和颈动脉彩超的测定,对与CAS患病可能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重庆钢铁工人CAS现患率达37.6,其中颈动脉内-中膜(Internal-MediaThickness,IMT)增厚的现患率为10.2,非狭窄性斑块(nonstenoticplaque,NP)和狭窄性斑块(stenoticplaque,SP)的现患率分别为25.0和2.4。(2)CAS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年龄(OR1.289,95CI1.014~1.568,P0.001)、吸烟(OR1.420,95CI0.802~3.872,P0.001)、高血压(OR4.530,95CI3.952~6.753,P0.001)、糖尿病(OR2.285,95CI1.008~5.057,P0.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273,95CI0.479~2.889,P=0.037)、高胆固醇血症(OR1.032,95CI0.320~1.882,P=0.047)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OR2.313,95CI1.237~4.331,P=0.008)。(3)CAS患病率随着其相关因素个数的增加而升高,有1个影响因素的人中CAS患病率增加0.9倍,有两个影响因素的人中CAS患病率增加1.3倍,有3个影响因素的人中CAS患病率增加2.3倍。结论重庆中老年钢铁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现患率偏高,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高TC、高LDL是CAS的独立相关因素,CAS现患率随着以上相关因素的聚积而增加。第二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炎性因子的相关研究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及对血清炎性因子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9,MMP-9)的测定,寻找能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标记物,对CAS进行风险性评估。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介入者及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38人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Hs-CRP、MCP-1、MMP-9的测定。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入组职员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炎性因子的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寻找与斑块稳定性相关的炎性因子。结果:①稳定斑块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TC、LDL-C水平上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除外以上因素,易损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G水平上的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而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相比,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及LDL-C水平上有差异。②易损斑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斑块组,可以用于临床上的风险性评估。③以颈动脉彩超对斑块性质的评判为标准,以Hs-CRP≥3mmol/l为参考,对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的斑块稳定与否进行判定,其灵敏性为63.1,特异性仅达72.6。④易损斑块三种炎症因子较对照组及稳定斑块组均增高提高,但在平衡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后,仅Hs-CRP和MMP-9的水平为独立猜测因素,CRP和MMP-9的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可能性越大。⑤颈动脉IMT厚度与血清Hs-CRP呈线性相关,r=0.596,与MCP-1、MMP-9相关系数未达到统计学明显性。结论:血清Hs-CRP、MCP-1、MMP-9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尤其是Hs-CRP和MMP-9,可作为评价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猜测因素,联合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有助于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第三部分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分析ApoE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CAS的早期防治提供线索。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将238人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测定其ApoE基因型及血浆ApoE浓度,结合第二部分的基本资料,分析ε4等位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①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组及对照组均以ε3/3基因型最常见,占总数的71.4。ε2/2基因型很少见,仅在对照组中发现1例。易损斑块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斑块组,其他基因型在各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②易损斑块组ε4等位基因频率比稳定斑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明显性。③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均匀IMT为0.94mm,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均匀IMT为0.71mm,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明显性。④ε4等位基因携带者TC、LDL-C、Hs-CRP、MCP-1较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明显性;调整年龄、性别、血脂等相关因素后,ε4依然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相关因素,说明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体内炎性活动强于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ApoE基因遗传多态性除了通过调节血脂来介导动脉硬化,还可能影响体内慢性炎症状态从而加重动脉硬化。⑤ε4与高血压、糖尿病联合作用时CAS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含ε4等位基因者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更为敏感。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性相关,ε4等位基因是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相关因素,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患不稳定斑块的几率更高,其颈动脉IMT更厚;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对高血压、糖尿病这种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更为敏感;ApoE基因遗传多态性除了通过调节血脂来介导动脉硬化,还可能影响体内慢性炎症状态从而加重动脉硬化。第四部分脑小血管病变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阐明其相关性,表明CAS的发生对脑小血管病变的影响,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纤维蛋白原、腹围、体重指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吸烟;脑小血管病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比较,年龄、高血压在小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高胆固醇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更为密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③年龄、高血压在LA的作用中更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LI的关系更为密切。④LI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脑白质疏松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固然有很大程度重叠,却不完全相同;腔隙性脑梗塞与脑白质疏松的之间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②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较脑白质疏松更为密切。【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现患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Hs-CRPMCP-1MMP-9APOE基因遗传多态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疏松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
【论文提纲】: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6-7中文摘要7-15英文摘要15-24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24-37前言24-25材料和方法25-28结果28-32讨论32-34结论34-35参考文献35-37第二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炎性因子的相关研究37-51前言37-38材料和方法38-40结果40-45讨论45-48结论48-49参考文献49-51第三部分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51-70前言51-52材料和方法52-59结果59-64讨论64-67结论67-68参考文献68-70第四部分脑小血管病变及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70-82前言70材料和方法70-72结果72-77讨论77-79结论79-80参考文献80-82论文图片资料82-85文献综述一炎性血清标志物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85-90参考文献90-92文献综述二经颅彩色多普勒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发展92-99参考文献99-101致谢101-10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