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25983 浏览:1198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初期为该社的机关刊,后在邹韬奋主持下,逐步发展演变为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行销国内|英语教学论文|外,尤其受到城市平民阶层的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著名的新闻时政刊物。1933年12月,《生活》出至第八卷第50期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初创时的《生活》,因人手不足,经费短缺,面临极大困难。为了生存发展,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后,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积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由此带来了刊物销量和广告的激增,造成了《生活》的兴旺发达。在此过程中,《生活》正确处理事业性与贸易|教育教学论文|性的关系,努力追求“民治、民有、民享”的办刊理想。《生活》的经济自立、精神自由为其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构筑了一个自由同等、开放独立的空间与平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大众社会业已成形,日益增长的市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催生了都市通俗大众传媒的繁荣与发展,通俗报刊等大众传媒普遍介入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介入创制都市大众文化。《生活》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亲缘、地缘的对话关系与沟通网络,结成了一个声气相通的文化群落,在实现平衡/互换良性大众传播模式的同时,围绕着与城市中下职员阶层民众亲身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投稿、通讯、讨论等方式,于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激荡中,共同营造孕育出一种雅俗共赏、务实向上、与时俱进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这一文化傲然超越于“权”和“钱”,是一科真正属于城市平民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由《生活》的相关内容反映出来,具体地体现在城市平民的日常生活、求学就业、恋爱婚姻、娱乐休闲等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上,它积极提倡现代生活方式,努力倡导量入为出、公道有度、正当健康的理性消费和娱乐休闲;在求学择业上,它主张工读自修,自学成才,通过“进德修业”,依靠个人奋斗努力开辟一条学业、事业成功之路;在恋爱婚姻上,它鼓励城市平民青年大胆冲破封建旧传统、旧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个人婚恋自由自主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小资产阶层青年在人生过渡长大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行为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折射出他们在求学就业、婚恋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化问题上的困惑与追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属于现代早期都市大众文化。从地域、源流、主体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海派都市性、科学性和平民青年性三个特征。它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调适城市平民心理精神,导引其现代人格塑造,促使其政治觉醒三个方面。《生活》周刊及其城市平民文化追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精神导向,对城市平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价值取向乃至整个都市大众文化的积极的现代性转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局环境的变化,以娱情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逐步走向衰微,而《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则日渐转变成为左翼文化。【关键词】:《生活》周刊城市平民文化大众传媒大众文化营造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9引言9-30第一章《生活》周刊的创办、宗旨与栏目30-67第一节《生活》周刊的创办30-37第二节《生活》周刊宗旨及其杂志性质转变37-53第三节《生活》周刊的主要栏目53-61注释61-67第二章《生活》周刊的发行、广告及其发展运作67-100第一节《生活》周刊的发行67-80第二节《生活》周刊的广告80-87第三节《生活》的发展运作之道87-94注释94-100第三章《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100-139第一节邹韬奋与《生活》周刊100-110第二节《生活》周刊的作者、读者110-125第三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125-134注释134-139第四章《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一)139-176第一节日用与消费139-154第二节娱乐与休闲154-169注释169-176第五章《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二)176-226第一节求学与就业176-194第二节婚恋与家庭194-217注释217-226第六章《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与功能226-254第一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226-238第二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功能238-250注释250-254结语254-271注释267-271参考文献271-276后记276-27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