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视角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8777 浏览:836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代人的存在方式的虚拟延伸、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突显,使得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弱效。要改变这一现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实践的反思和创新来适应并超越这一现实的呼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以交往的新视角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深入系统地研究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各种挑战,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第二章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单一化”缺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普遍交往”的现实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到现实的变革三个方面阐明了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然。本文第三章将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分析了交往的含义和特征,研究了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并从中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提供新思路。本文第四章具体提出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现途径:包括遵循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谐共存的交往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理解的实践过程模式、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交融的交往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技能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关键词】: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论文提纲】:摘要5-6Abstract6-8目录8-11第一章绪论11-171.1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21.1.1研究目的111.1.2研究意义11-12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2-151.2.1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2-131.2.2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13-151.3本研究的思路、步骤及方法15-171.3.1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151.3.2研究的主要方法15-17第二章走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17-242.1"单一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缺陷17-202.1.1交往视角的忽视17-182.1.2教育内容的缺失182.1.3主体间性的遮蔽18-192.1.4教育关系的扭曲192.1.5教育与生活分离19-202.2"普遍交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生态20-212.2.1世界性普遍交往进一步扩大202.2.2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人与人普遍联系和互动的关系202.2.3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的人际虚拟交流空间20-212.3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到现实的变革21-242.3.1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21-222.3.2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22-232.3.3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23-24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视角24-323.1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解读24-273.1.1交往的基本涵义24-253.1.2交往的基本特征25-273.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27-293.2.1现实的个人是交往的个体273.2.2交往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条件|教育论文网|27-283.2.3交往体现了不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28-293.3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交往性意义阐释29-323.3.1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根据29-303.3.2思想政治教育在"关系"和"互动"中进行和完成303.3.3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天生|教育论文网|和表现30-32第四章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32-464.1遵循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32-364.1.1同等对话原则32-334.1.2生活世界原则334.1.3交往互动原则33-344.1.4主体间性原则34-354.1.5共同长大原则35-364.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谐共存的交往关系36-374.2.1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首先表现为双方地位同等364.2.2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还表现为沟通理解关系36-374.3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理解的实践过程模式37-384.4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交融的交往方法38-404.5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40-424.5.1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414.5.2在交往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41-424.6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42-464.6.1优化交往语言环境42-434.6.2优化交往现实环境43-444.6.3优化交往网络环境44-46第五章结束语46-47注释47-50参考文献50-53致谢53-54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