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科学:教育探讨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公道性建构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22903 浏览:983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以“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批判与建构”为基本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中,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以对教育研究中人文和科学的历史连续性文化底蕴的把握与对“人”“文”互动统整的追求,力图超越教育研究中各种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采用整体、动态、关系思维方式,在“教育科学与教育发展和教育知识优化”、“教育科学文化本体存在”、“教育科学的价值诉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和制度与教育研究的文化特质”、“中国教育研究现代性转化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追求理路尝试及其失败原因”、“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建构的可能路由”等方面进行探究。教育科学的存在源于人性的内在需要,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突显源于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解放,教育理论和实践所赖以存在的时代精神为教育科学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料。作为一种文化过程,教育科学以其独占|语文教学论文|的人文追求,促进着教育知识的优化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促使人类的教育实践生活在“理想”世界,向着“可能性”行进。沿着古希腊的理性研究传统和罗马的实践研究指向,近代社会以来,教育科学以其自为的努力,沿着追求内部完备的逻辑自治和追求外部证实的经验证据这两条基本理路前行,通过问题的转化机制使内外两个方面整合起来。教育科学这种存在方式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和对象化思维形式之中,深刻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由人而文”,终极达成“人”“文”互动与同一的文化精神特质。基于“求知”精神、“理论”理性以及“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教育科学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文化过程,在对教育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人为”和“为人”特性。基于追求“外部证实”和“内部完备”的道路,教育科学首先以实在践的精神,通过基于工具性质和技术导向的实践指向,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从而体现出其控制和引导教育实践的功利性价值取向;然后在理论化的追求过程中,通过纯粹的研究,以认知取向和创造性实践实现求真、向善和尚美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教育研究中的“悟性”思维方式与西方对象化的理性主义和精确实证的经验主义迥然不同。它固然也以人文作为其价值内核,但却是基于“以文为本”的“向文而化”,夸大|教学论文网|的是“人”对“文”的顺应和“文”对“人”的情境性与制约性。作为中国核心学术思想的“天人合一”从来就具有强烈的人伦诉求,追求着人伦社会秩序的重建。基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图式,固然中国有着“格物致知”的思想,但是,德性至上主宰着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内在的尚古主义治学取向,外在的封建体制压制和科举取仕强化,使得中国传统教育研究以一种“悟性”的思维方式,关注个人如何发现和体认人固有的至善并践行之,于是做人与读书占据了所谓治学方法的中心位置,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关于教育知识获得、表达和整理以及运用和发展的方法论存在。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科学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已经成为近代以来的共同主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存在两条理路:一是在和科学的感召下以“顺应机制”试图推进全盘西化的“外在转化”之路:二是新儒家试图延续“同化机制”坚持“中体西用”的“内在转化”之路。在“五四”科学精神的带动下,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译介外国教育著作,通过实验和其他形式的研究和消化,到开始向走自己独特研究道路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超出中国的世界性影响。但是在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现实和传统文化基因的双重压力之下,五四以后所形成的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和科学精神衰落之了。在内在转化这条道路上,在现实的强大冲击下,新儒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性与情感、历史与价值的心灵冲突。当中国从“天下”的“中心”“沦为”“边沿化”的“民族国家”之时,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中国教育自然生命的拯救无能为力.但教育科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存在,教育研究的科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研究中的“天人合一”固然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终极价值,但是必须凭借一个.没有经过科学理性思维的“天人合一”只能停留在必然王国。无论是教育研究内在的整体关联,或者是外在的现实取向,都要求中国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在中国现代教育研究中建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则要突显“人”的主动建构和“文”的情境性互动,以动态天生|教育论文网|的观念超越中国传统惯有的“体”“用”思维,基于“视界融合”,展开主体性的教育科学研究实践,通过“实验与改造’“深描”与优化教育问题和事实、通过“怀疑与争论”建构和天生|教育论文网|教育知识的真理性、通过“文本与话语”解释与表达教育理论公道性,从而克服内源性(以心智为中心)知识和外源性(以现实为中心)知识的分离,避免思维的任化和权威的制约,增强对复杂教育情境的适应和适切性。关键词: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文化哲学中国语境超越与建构【关键词】: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文化哲学中国语境超越与建构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英文摘要6-8引言8-22一、问题的提出8-12二、概念的界定12-15三、研究现状的分析15-18四、本文的思路与构想18-22第一章教育科学:源于人文的追求22-60一、教育科学的原始人文基因26-39(一)希腊传统:教育科学的理性起源27-36(二)罗马传统:教育研究的实践指向36-39二、中世纪的艰难演进与经院哲学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积聚39-42三、文艺复兴:人文精神所孕育的教育科学萌芽42-47四、科学规范的召唤:教育科学产生与发展47-59(一)夸美纽斯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教育科学的曙光48-52(二)赫尔巴特教育研究科学化:教育科学突显52-59结论教育科学的人文追求59-60第二章内部的完备与外部的证实:教育科学的自为存在60-97一、从安闲到自由:教育科学的自为特性60-69二、内部的完备:教育科学的逻辑自洽69-81(一)逻辑自洽的运行机制69-75(二)逻辑自洽的文化特质75-81三、外部的证实:教育科学的经验证据81-96(一)经验证实的运行机制82-91(二)经验证实的文化特质91-96结论教育科学的文化存在96-97第三章引导之功利与认知之自由:教育科学的价值诉求97-139一、人为与为人:教育科学的价值核心98-108(一)教育科学的文化根源98-101(二)教育科学的人为特质101-104(三)教育科学的为人特性104-108二、引导与控制:教育科学的功利取向108-120(一)教育科学的实践指向109-112(二)教育科学实践指向的功利取向112-117(三)教育科学功利取向的人文价值117-120三、认知与创造:教育科学的精神追求120-135(一)教育科学的理论追求120-124(二)教育科学理论追求的认知取向与创造性实践124-128(三)教育科学认知取向与创造性实践的精神追求128-135四、现实因素和非理性机巧:科学异化的根源135-138结论教育科学的人文价值138-139第四章缺位之实与补位之途:教育科学的中国处境139-195一、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教育科学的中国缺位之实140-167(一)“天人合一”的人伦诉求141-149(二)“格物致知”的德性至上149-155(三)中国传统教育研究的“悟道”特质155-164(四)悟性思维的人文实质164-167二、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教育科学的中国补位之途167-193(一)生存危机与中国教育研究的现代性诉求167-172(二)“五四启蒙”与教育科学的兴盛及衰落172-189(三)“内圣外王”与教育科学的另类补位及困境189-193结论教育科学在中国的艰难处境193-195第五章建构科学:中国教育研究的超越195-236一、走向科学:中国教育研究的取向195-210(一)走向科学:现代中国教育研究实践活动内在的整体关联196-202(二)走向科学:现代中国教育研究实践活动外在的现实取向202-210二、建构科学:中国教育研究的超越210-235(一)三重整合:中国教育科学的超越理路211-215(二)超越体用:建构中国教育科学的基本运思215-223(三)主体性实践:中国教育科学的运作形态223-235结论建构科学的人文意蕴235-236参考文献236-244后记244-24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