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6815 浏览:229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公道论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建国60年教劳结合在我国有哪些实践发展?不同阶段教劳结合的实践特征是什么,具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未来有何启示?研究遵循以下思路:导论部分论述教劳结合实践发展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建国60年我国教劳结合的实践的发展阶段等;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内涵;第二、三、四部分,回顾了中国延安时期教劳结合实践经验,依次梳理和分析了建国以来教劳结合的实践发展。我国在贯彻教劳结合的实践中曾有过偏差,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教劳结合的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第五部分梳理和分析了低级阶段理论对教劳结合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在总结了教劳结合实践发展经验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劳结公道论和实践创新的若干思考。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公道论的核心内容,从其时代背景、内涵、异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三、四部分,回顾中国延安时期教劳结合的实践经验,分析它对建国后我国教劳结合实践发展的影响。分别梳理不同发展阶段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社会背景、实践形式和特征,从历史的发展中探求教劳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轨迹。第五部分,探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对教劳结合实践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下教劳结合教育思想的新内涵,对社会主义低级阶段教劳结合的实践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摸索索教劳结合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结论部分,在梳理分析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得出四点启示,①尊重教育内部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更好的结合。②教育要同现时代,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劳动相结合,而非单纯的体力劳动。③二者相互独立,但是必须相互结合。④把握新机遇,以新思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关键词】:教育生产劳动实践发展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绪论9-15(一)研究缘起9-10(二)研究综述10-14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的研究10-1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的研究11-12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和地位的研究12-144.总结14(三)研究框架14-151.研究思路142.研究方法14-15一、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公道论的内涵15-21(一)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公道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5-17(二)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公道论的科学内涵17(三)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公道论与资本主义的教劳结合的异同17-2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不同17-19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不同19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程度不同19-21二、建国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21-35(一)中国延安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21-241.延安时期的社会背景21-222.延安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22-24(二)建国后的社会背景24-26(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26-29(四)建国后十七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29-321.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302.调整学制,改革学校课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303.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30-314.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31-32(五)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时代特征32(六)建国后十七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特点32-35三、""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反思35-44(一)""时期的社会背景35-36(二)""期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6-401."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6-372."上山下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7-383."开门办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8-394."五七道路"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9-40(三)""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特征40-41(四)""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特点41-44四、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改革44-52(一)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背景44-45(二)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理论发展45-46(三)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6-49(四)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时代特征49-50(五)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50-521.恢复和发展了一些传统的行之有效教劳结合形式502.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0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劳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504.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50-515.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教劳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展开51-52五、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创新52-57(一)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背景52-53(二)低级阶段理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53-54(三)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54-551.学校逐渐成为教劳结合探索实践活动的改革主体542.教劳结合中"劳动"深化54-553.教劳结合探索主体的变化55(四)新时期教劳结合的探索和实践的特点55-57六、教劳结合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7-61(一)教劳结公道论的历史价值57-581.教育规律内部调节的必然结果572.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调节的必然结果57-58(二)坚持教劳结合的现实意义58-611.教劳结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然选择58-592.教劳结合是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有效途径593.教劳结合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59-61结语61-63参考文献63-6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8-69致谢69-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