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086 浏览:185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主要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出发,分析了课程模式内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教学与课程评价,希望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模式
教学解决的是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研究,而课程模式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侧重的是整体的课程设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革,但是,实质还是注重解决教什么内容的。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课堂方案相比,课程模式的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课程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特定条件下的课程方案的,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第二,课程模式是典型的、简约的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程方案;第三,课程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理论为基础,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应该如何构建呢?

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模式编制和形成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有利于体育课程模式的编制意图得以彰显,让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协调,构建起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订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考虑体育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是,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它的依据,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实现学科之间的共同促进,进而更好地促进目标体系的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明确且清晰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具体特点,不能太宽泛和笼统,要对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做好扎实的准备。

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学科中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体育课程内容以三个方式来体现,即教材、学习活动和经验。首先,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时候除了注重与体育课程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内容与生活的实际意义,尽量将体育课程内容呈现生活化、科学化和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其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这几种课程都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例如:针对任意选修课,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之外,还可以允许跨年级选修。而活动课应该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提高。

三、体育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实施是将体育课程模式付诸于教学过程,其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以课程模式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课程实施的体现就是教学活动。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体育课程研究者已经将原来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混淆不清的现状进行了改革,人们的体育课程观念和体育课程模式的学科体系越来越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包括教学课程、体育课程包含教学本身。因此,体育课程模式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模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只有了解教学什么、怎么达到教学目的,才能使得课程模式体现有效性。例如,在一堂体育课堂中,课堂内容是一场球赛,而教师也应该结合球赛的实施过程制订好教学的方案或者意图,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模式过程中去,最后完成课程模式的评估与分析。

四、体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涉及之前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更涉及之后的课程模式的分析与改革,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从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否达到效果进行评价。探究课堂课程的价值本身,也对更好地发挥价值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意义。课程评价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要求提供证据确定课程计划是否优良,不仅用来评价某一体育课程单元的计划,还用来评价一项新的体育课程计划。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体育课程实施之后进行的评价。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中,课程评价已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受到了中小学教学的重
视。课程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课程模式,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几个方面出发,让课堂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杨志康.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刘艳.中小学体育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GetFullDomain}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