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浅谈初中语文课探究式教学生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21683 浏览:957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效果,探究式教学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探究式教学:逆向思维,巧设问题,推陈出新;抓住契机,大胆怀疑,突破权威;对比联想,知识迁移,探究求答,学活学精。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效果,探究式教学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性探究式学习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核心是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能激发和维护学生主动求知的,通过教师的诱导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与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探究式教学。

1.逆向思维,巧设问题,推陈出新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可供提出逆向思维的点,备课时只要不拘泥于传统,这些点还是能够容易地被挖掘出来。我们只要针对这些点创造性地设问启发,便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对于“愚公”这个形象,传统的评价是“愚公不愚”。针对这一评价,就可以作这样的设境探究:“愚公”不畏艰险,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现实社会中;在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全世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种移山的行为能算明智之举吗?为什么?请给他一个合理的建议。显然,这种逆向思维定能激活学生求解的,因为反常举动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当探究得出答案:“愚公”的作法浪费了时间,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愚公”完全可以轻松搬家解决问题,这是不明智的举动。这时,又可以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情景:“交通,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人民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挖土,大搞道路建设,针对这一情况,你又怎么看?西部人民能把家全搬走吗?”针对这一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从我国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以及我国道路建设时考虑到自然、生态上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不搬家反而能带动国家全面发展,以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这类的答案。这样,除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正唯物主义精神外,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常可推陈出新,使学生养成不唯书、要唯实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探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抓住契机,大胆怀疑,突破权威

没有怀疑,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怀疑除了能辩伪去妄外,它还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切伟大的创新无不是以怀疑为开端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先教会其怀疑。正如再完美的美玉总掩饰不了自己的瑕疵一样,再权威的文章也有作家疏忽大意的地方,如果一味去迷信,那势必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懒惰,所以教会他们探究、辨别、发现、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比如魏学伊《核舟记》一文中,在末尾总结“核舟”上雕刻的物件时,忘掉了“雕栏”和“蒲葵扇”,导致前后不照应,这对表现我国明代手艺人雕刻技艺的精湛虽无多大影响,但不能不说有点美中不足吧?再比如语言学家吕淑湘《“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文的文题,如改为:“偃旗息鼓”=“圆满结束吗”?效果就更好,因为这是一篇新闻短评,标题做得标新立异些,对读者更具吸引力,效果会更好……古今中外作家的文章,凡此种种可作改进的地方,是不胜枚举的。像上述一类情况,如果在教学中碰到,我们就应该抓住契机,提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辨别、去发现、去突破,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了他们驾驭语言和运用知识写作的能力。

3.对比联想,知识迁移,探究求答,学活学精

联想是知识沟通的桥梁,求知的旅途会因联想而变得其乐无穷,不再枯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的联想之花自由开放:比如,在语文学科间可以联想,与不同学科间可以联想,甚至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情景间进行联想等等。以古诗文为例:比如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所反映“民贵君轻”的思想如出一辙,这是语文同科间的联想;读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不正是历史上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的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吗?这是语文和历史的沟通;读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不正是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或寻找借口,侵略他国的真实注解吗?这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情景间的联想……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

三、对知识探究,并发生联想、迁移,那样,对知识就能灵活运用,将知识学活学精。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只要我们去做教学的有心人,大胆引导学生去探究,相信定能使“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谐调发展,使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开出灿烂之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